昨晚,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缩小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
通知要求:
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各种方式拒收现金,在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水电气费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政事业性费用缴纳,应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 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
今晚,2亿中国老人要开颜一笑了,他们终于切切实实感知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社会对他们的眷顾!
是的,今天,我要为这项政策点赞,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温情和善意,体现了对某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论调的否定!
对老人而言,这个时代真的跑得太快了。
请你想象一个场景:大雾天里,四周白茫茫一片。会发生什么,你全然不知,怕吗?这正是老人对这个智能时代的感觉。
只不过,他们面对的不是大雾迷茫,而是二维码、家电、招手不停的网约车......曾经无所不能的他们,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社会。感到茫然……
01
大连地铁,一位老人过安检时受阻。
原因很简单,没有健康码,而且老人更不知健康码是何物:
工作人员不耐烦,耳背的老人变得紧张、情绪激动。
网上有不少人认为这倚老卖老。
没曾想过,老人那么无助。反复看,让人很心疼。
老人不是不配合,只是真的搞不懂,到底什么是健康码。而周遭的人却不愿花时间和他解释。
这种来自智能化世界的拒绝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几天前,黑龙江一位老人就遭遇了类似状况,因为没手机,遭到司机拒载,车上乘客纷纷指责老人:
“快下去吧。”
“这么多上班的人呢。”
“这么多人指着你,你不难受吗?”
老人很生气,自己没偷、没抢、没犯法,凭什么就不能坐公交。
他站起来理论无济于事,最后被民警带离。
还有一次,因为没有健康码,一位老人被阻止进入小区。
不知所以的他多次试图闯入,以至于惹恼了防控员,还被打伤了头。
智能时代无形的墙,将老人与社会相隔。这头欣欣向荣;那头格格不入。
02
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25388万,其中接触过网络的只有6056万人。
也就是说,近2亿老人没接触过网络。这意味着基于网络的智能服务,其实都与他们无关。
上周末,我在一家医院看病,排在我前面有个老大爷。
护士让他扫一扫二维码,预约挂号,他站在一旁,拿着手机研究了好几分钟都不知道怎么扫,之后他挠了挠头,请求护士帮忙。
折腾了半天,他满脸 无奈:
“不好意思,我实在是不太会,可以帮我挂吗?”
之后他便讪讪地站在护士旁边十分钟,等她忙完才挂上了号。
依旧没学会,下次换个医院还是一样。像这样的老人,其实还有很多。
有一则报道,说南京一名老人给共享单车充了299元押金,用了三次之后,就再也打不开车了。
那天,他折腾了两个多小时,都没能解决。他还拨打了自行车上的一串号码,没想到也是空号。他担心押金不见,账户欠费,所以一直都不敢走。
直到记者赶来,帮他联系了共享单车公司,原来,并不是他的账户出了问题,只是他误删了APP。
而他拨打的那串号码,是车辆的编号。
因为不懂,他在那辆单车旁,整整等了五个多小时。
图片来源:江苏新闻
还有比这更心酸的故事。
扬州一对老夫妻到医院看病,为了让浑身疼痛的老太太舒服些,老爷爷便想着租辆轮椅,然而,用现金租借的轮椅都被借光了,剩下的,都得用手机扫码借。
老爷爷根本就不懂怎么操作,看着老伴疼得难受,他在一旁急得直掉眼泪。
最后,他只得全程艰难地背着老伴看病。
对老人而言,这个时代真的跑得太快了。
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方式,于我们而言是便利,于老人而言,却是不便。
城市每个角落,不停上演着身不由己的戏码。老人们在掉队,在挣扎。
03
有记者做过一个街头随机调查。
20个老人里,只有12个用的是智能手机,虽说用的是智能机,但多数老人只会打电话,连微信都不会用。
这其中,4个老人在努力学着使用其他功能,剩下8个老人,都觉得自己学不会。
有人说,活到老就得学到老,不学习活该被抛弃,可事实上,老人们真的有在用心学。
64岁的王大爷他曾让孩子给他买一部智能手机,又开通了微信,在孩子的帮助下,学着操作微信,用几天功夫学会了视频通话。
但也仅止于此,手机的其他功能还是让他感到疑惑,微信没绑银行卡,一到扫码支付就头疼,打车软件完全不会用,手机挂号流程太复杂,这些他都搞不懂。
其实孩子都有教过他,而且教了很多次,每次他都能记住,只不过隔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事情,其实还发生在很多老人身上。
年纪一大,记性就差,学习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这是每个老人的通病。
他们拼命想融入的心,拽不动年迈的身躯。
04
一位老爷爷去银行汇款转账,柜台让他去自助机器办理。
可他自己不会,只能随便找了个人帮忙,他把手里攥着的纸条给别人看,里面是密码以及各种隐私信息。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听到老人因为不会操作智能设备被骗钱的新闻。
他们在菜市场可以精明到一分一毛都不让别人算计。
可面对完全不熟悉的事物,他们只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老人们何以至此?
责任不在时代,真正该愧疚的是我们。
电影《后来的我们》里有这么一幕。
父亲不会用新电视遥控器,便让林见清教他。
一遍又一遍后,林见清不耐烦了,扔下遥控器冲父亲嚷嚷:“我都和你说了一百次了。”
父亲无奈地握着遥控器:“算了,不学了。”
故事的最后,父亲去世了,林见清回到没有父亲的老房子,看着那台新买的电视,黯然神伤。
电影就是生活,曾有一项老人学习智能化的调查,近八成老人愿意学,而九成以上年轻人不愿耐心教老人。
这就是现状。
曾看过一条让人很揪心的新闻。
65岁的李大妈不懂家里的智能产品,又怕被子女嫌烦,便将和女儿的聊天记录打印出来,贴在家里。
方法笨拙得让人心疼。
这些聊天记录,正是我们对待老人的日常。
而老人们也因为子女的一次次不耐烦,慢慢变得小心翼翼。
05
看过这么一部短片。
老父亲和儿子坐在花园里,这时,飞来一只麻雀。
父亲问儿子:“那是什么?”
儿子瞟一眼后继续看报纸说:“麻雀。”
没过多久,麻雀飞到其他地方,父亲又问:“那是什么?”
儿子开始不耐烦:“爸我刚告诉你,那是麻雀。”
过了一会,又一只麻雀飞过来,父亲又问:“那是什么?”
此时儿子忍不住爆发了:
“麻雀!爸,那是麻雀!你为啥老是问?都告诉你几百遍是麻雀了,你怎么就是不知道呢?”
父亲被气得回屋拿出了一本日记,让儿子读上面一段:
“今天儿子3岁了。
今天和我在公园,我们面前有只麻雀。
儿子问了我21次那是什么。
我回答了21次。
他每次问同样问题时,我都拥抱了他。
一次又一次。”
曾经的他们与现在的我们,天壤之别。
我们小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懂,他们却一遍又一遍教着我们走路、说话、吃饭……
只有我们给予老人们足够的耐心和关怀,下一代才会学着我们的样子,善待我们。
对老人们而言,世界正由熟悉走向陌生,我们则是他们与新世界联通的桥梁。时代已经不等老人,可我们真该等一等。
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无法想象时代的进步,会带来多少出人意料的科技革新,但我们很可能会和今天的老人一样,因跟不上“潮流步伐”而面临出行不便、生活不便的窘境。
科技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在新一代与旧一代中做选择题。
国家推出这个规定,体现出社会巨大的人文关怀,解决了老年人的燃眉之急。这才是有爱的社会,最值得的人间。
——End——
编辑|南叔
整自|网络,仅做交流学习,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本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