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灵怪矣哉!”——节选《核舟记》魏学洢
我们的文明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最终传承下来了无数璀璨的瑰宝。其中最为直观的便是那些价值连城、并且有无数研究意义的古董文物了。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和氏璧到明清时期的珐琅彩釉,无一不是当时手工业发展的见证。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精美文物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或是毁灭于战乱,或是流落到民间。接下来要讲述的便是一件在民间被无心发现的珍贵文物。然而在最初被发现时,发现者只获得了68元的奖励。
一、从《核舟记》中“走出”的小船
1954年,龙泉严儿村的村民,一名17岁的小女孩何招弟在早饭后如同寻常一般出门,准备到离家不远处的山脚下挖一些黄花草带回家。在挖草的过程中,她却在一堆草与泥土之中发现了一块绿色的东西。好奇的何招弟及时放下了锄头,将绿色的东西捡了起来。这个小东西触手温润,包浆严密,似乎是陶瓷质地;通身却又散发着玉石一般莹润的光泽。
巴掌大的瓷器被雕琢成小船的形状,与《核舟记》中描写的那艘精妙绝伦的核舟有得一比:船身塑性流畅,船篷、围栏、仓棚、船桨无一不全;舱内有一男一女的人物塑像,舱外还有一名艄公伸手取斗笠,不仅面容都精雕细琢,而且神态惟妙惟肖,令人惊叹不已。何招弟常年待在村里,几乎没有见过如此精巧的小玩意儿,自然是对这个瓷器爱不释手。对着太阳把玩了一会儿后,何招弟干脆连草也不挖了,直接带着小船回了家。
在向家人展示过后,家里人也没见过这么精细的工艺品,为此也都十分高兴;只有何招弟的爷爷年轻时走出村奔波过,见识广一些,说这些瓷器、工艺品都是之前有钱的人家才用得起的“奢侈品”,这条小船也不例外,也许还会是拥有着更高价值的文物。
这下家里人对这只瓷器小船更为上心了,何招弟的母亲将它清理干净好好收了起来,打算将它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爷爷对此也毫无疑义,只是简单提点了几句“财不外露”之类的道理,家里人虽然心里不甚在意,却也点头应和了下来。村里人平日交集也不多,于是何招弟捡到小船这一事件除了家人外,几乎没有人知道;就算是知晓的,也当作小女孩贪玩随手捡回了个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二、上交价值1000万文物获68元奖励
何招弟18岁这年,母亲带着她去镇上参加亲戚的婚礼。在婚礼上各种新奇的流程让母女俩眼花缭乱。其中有一项环节便是展示新娘收到的彩礼。母女二人发现其中有许多都是玉石瓷器,不约而同地都想起了一年前何招弟在山脚下捡到的那只小船。在婚宴进行时,何招弟与亲朋好友随意攀谈时,便将爷爷的叮嘱抛在脑后,无意间提起了这件事,并详细形容了这只小船的外貌。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名远亲正巧是龙泉市一家博物馆的管理员,他在听说了何招弟的相关描述之后,根据自己工作多年的经验判断,立刻怀疑这枚捡回来的瓷器很有可能是遗留在外的珍贵文物。于是在婚礼过后不久,这名管理员立刻赶往了严儿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里的村长和书记。村干部也从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事,只能带领这名管理员前往何招弟的家中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起初何招弟家太过于震惊,也没想到自家女儿随手捡到的宝物还能把博物馆的人招来,在对方提出想要看一看那只瓷器小船时表现得十分抗拒。博物馆工作人员只得和他们解释,这个文物应该需要上交才更加有利于保护。何招弟一家一听这话,就将这文物上交了,不仅现场就将小船拿出来给工作人员做一个粗略的鉴定,并且承诺第二天一早就去将这枚瓷器上交到相关专家。
第二天一大早,何招弟和母亲如约带着瓷器赶到了县城里,将其交到了博物馆。博物馆的相关专业人员立刻对这只小船组织了一场鉴定。发现瓷器小船通长只有16厘米,宽6厘米,形态小巧却雕琢精致。篆刻手法熟练,抛光、烧制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终鉴定出这只瓷器小船是南宋时期的官窑瓷器,是宫廷藏品,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落民间,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十分珍贵。
进行更深层次的鉴定与简易修复之后,专家给这艘小船命名为了“南宋龙泉窑舟形砚滴”。此物从侧面反映了南宋当时的官窑手工业的水准,也向后人研究相关学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为了感谢发现这一珍贵文物、并且将其妥善保护的何招弟,博物馆方向她颁发了奖状和证书,并且还有68元的奖金。
这艘小船从此后就从何招弟平凡的生活中消失了,家人得到了在当时并不算少的68元也并没有什么不满,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走了下去。直到2005年,当年17岁的何招弟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女士了,在一次偶然的闲谈中,通道朋友说在浙江省博物馆中最近展出了一文物,是一只釉色包浆完整的小船,雕琢得十分精致。何招弟一时间有些恍惚,仔细追问之后,发现朋友的文物和自己当年找到的那只小巧精致的瓷船别无二致。突如其来的冲动让她十分想要去再看一眼这枚瓷器。
于是久居村落的何招弟想尽办法,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了心愿,带着自己的家人前往浙江省博物馆,再次和南宋龙泉窑舟形砚滴相见。南宋龙泉窑舟形砚滴和几十年前相比毫无变化,一样的精致且釉色饱满,在展示柜中和何招弟遥遥相对。只是如今的“小船”已经不再是当年举在何招弟手中的“传家宝”了,它的价值高达1000万元,是作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出在世人面前的。
结语
许多人在了解了整件事的全貌之后替何招弟一家感到不值,认为还不如将这只价值连城的瓷器小船留在家中,真的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而不是用来换取博物馆微薄的68元奖金。但这种想法却是不妥当的。文物的定期保养与维护,就是普通家庭无法做到的。如果不是何招弟一家将文物上交,它作为传家宝流传下去只会一日一日地磨损,从而降低它本身的研究价值。我们的手工业发展历程十分璀璨,无数谜题藏在一件件手工业造物之中,经历了千年的时光洗礼流传了下来。
研究文物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灵魂,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因此何招弟一家的做法可谓是十分正确,他们保护了价值连城的文物,也相当于保护了一段传承千年的历史。也希望大家在遇见同样的事情时,也能够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考虑,从自身做起。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