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无论身处何种地位,心中都装着国家,世上360行,但是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每一个岗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即使是普通的焊工也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中国的第一位焊工,他的技术非常高,并且只焊卫星导弹,外企甚至给了他8倍的年薪,他都毅然拒绝,并且表示:国家需要我。这正应了那句话:位卑未敢忘忧国。
高凤林出生于1962年的3月,他8岁的时候,我国就发射了东方红1号卫星。高凤林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为他讲述了我国卫星的故事,当时高凤林对这些很感好奇,父母又告诉他,既然有兴趣自己就去探索。
就这样,小高凤林一直努力地读书,希望破解这些奥秘。他怀揣着梦想,并且有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此后,高凤林得知北京七机部医院211厂技校毕业的人,基本上都在从事着火箭导航相关的工作,于是他依然报考了这家学校。
最终高凤林以高分的成绩,来到了这所学校,并且成为了机加工专业的一员。这个专业,对于高凤林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他可以来到这里操作大型设备。但没想到,高凤林却被分配到了焊接专业,此时高凤林,十分的沮丧,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他甚至认为这个专业和马路上的建筑工人没什么区别,与自己原本想要接触的航天领域完全不同。当老师发现高凤琳颓废的想法之后,便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参观了工厂。
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了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陈继凤的车间。根据介绍,这些焊接工人被称为金手银手。当时我国的氩弧都是从德国进口的,每瓶的价值要达到上万元,而我们培养这些弧焊工的代价却很大,因此这项工作对于我国航天事业很重要。
当时看到这些操作工人的手法极其熟练,高凤林觉得很酷,而且很羡慕,随后他更是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渐渐地爱上了这个专业。在那以后,高凤林的成绩直线上升,就连课余时间,他也在比划着焊接动作。
最终,刻苦学习的高凤林在毕业之后,被分配到火箭发动机制造车间。在工作之后,他依旧努力研究,虚心向他人请教,很快就成为当时焊接方面实力最强的技术工人。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国的火箭运载的氢氧发动机大喷管焊接方面存在了瓶颈。此时我国火箭喷气管只有0.33毫米,可是要完成所有焊接工作则需要900多米,并且时间上要掌握好,最终高凤林凭借自己多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这个难题,成功焊接了我国的第一台大喷管。
不过高凤林所焊接出来的产品却出现了很多裂纹,在这种情况下,高凤林认为这裂纹是假的,随后在2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才发现原来裂纹真的是一个假象,于是这第一台大喷管被正式运用到我国火箭技术。
2014年,高凤林又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到德国参展,此时很多人都向高凤林抛出优厚的待遇,甚至有一个外企想用8倍的工资聘请他。可是高凤林表示,自己的国家更需要他,只有留在国内,他才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
之后,只要是有人在焊接方面遇到问题,都会找到高凤林来帮忙,他也乐于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在工作过程中,高凤林将很多不可能变成现实。与此同时,高凤林也从未停下过学习的脚步,有时间,他便学习理论知识,至此他从一位技术工人考到了研究生。除此之外,高凤林还攻克了200多项与航天相关的疑难杂症,并且填补了我国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如今他不仅在我国航天史上做出贡献,更是为我国的经济创造了价值。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结语:
在我们看来,高凤林和那些民族英雄一样,都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拒绝了一切诱惑,只想为国家、为人民踏实地做点事。“360行,行行出状元”,别看高凤林只是普通的技术工人,但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国家航天事业而奋斗,并且解决了技术性的难题,最终使他扶摇直上九千里,终于在航天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并且为我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
《病起书怀》
《满江红·写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