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周“动物蝌学”的时间!上周我们一起认识了可爱的小胖子 (点击可以再回顾哦~),今天蝌蚪君要带大家认识一位“长跑健将”,你们知道是谁嘛~
从北京动物园的西北门进入,在左手边的大型食草动物展区中,您会看到两种珍贵的野驴,分别是 亚洲野驴和西藏野驴 。
家驴是人们熟悉的家畜,一般个头没有家马大,肩高为110-136厘米,体重130-260千克。但它的头大,耳朵比家马长,没有额毛,颈部的鬃毛短而直立,四肢也比家马细而长。
因此,我们可以在家驴形态的基础上来欣赏这两种野驴。
先看亚洲野驴。它的体形比家驴大一些,耳朵和尾巴都不如家驴的长,外形强健剽悍,更像家驴与家马杂交而生出的骡子,所以在它的产地也被人们叫做“ 野骡子 ”。
亚洲野驴的肩 高为 100-150厘米,体重260千克左右。
它的头较短而宽,吻部稍圆钝,吻部、耳内侧为白色。 背部的毛呈淡棕色并带有沙土黄色,冬天较深,夏天较浅。
它的鬃毛呈深棕色。 腹部和四肢的上部及内侧为乳白色,背部和腹部的毛色逐渐过渡,在腹侧的上部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界线。
另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从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条漂亮的 深褐色背中线 ,在臀部处稍宽。此外,在它四肢端部后面的凹陷处各具两个棕黑色的斑点。
再看西藏野驴。它的体形与亚洲野驴大体相似或稍大,但区别也有很多。
首先是体色更深,夏季呈赤棕色;其背部和腹部之间的毛色界线也更加明显,而且位置较低,位于腹侧的下部;从肩部至尾基部的背中线更宽、更明显,呈黑褐色。
此外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它的 肩部的后侧面有典型的白色楔形斑 ,自腹部向上延伸,前腹角呈弧形。
虽然这两种野驴从外表上是能够区分出来的,但总体上还是很相似,因此它们从前也被认为是一个物种的两个亚种。
但是, 这两种野驴都不是家驴的直系祖先 ,家驴是由产于非洲东北部的非洲野驴在公元前3000多年时驯化而成的。
据说,也有人试图驯化亚洲野驴和西藏野驴,但它们的野性都较强,至今尚未能驯化成功,而人类试图驯化它的时间比人类驯养家马的历史还要长。
虽然家驴的性情较为顽固,但却具有耐力强、耐粗饲、聪明、能吃苦、行走稳健等优点,经得起暴风的摧残,可以用来载物、载客、推磨及耕种等。
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亚洲野驴有时能与家马进行杂交,产出 红白相间的“斑驳马” 。
在野外,亚洲野驴分布于亚洲的西部和中部一带,包括我国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四川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一带。 西藏野驴则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 和新疆南部等地。
野驴的生活环境多样,在不同产地,分别栖息在气候干旱的草原、半荒漠、丘陵、山地和高原等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5000米,比那里生活的普氏野马的活动范围大得多,可以进入海拔较高的山岳地带。
不过,野驴的栖息地也不十分固定,常常四处游荡,但活动范围有明显围绕水源的特点。它有很强的适应性,极为耐寒,不惧风雪,也不怕日晒,是非常典型的 荒漠动物 。
野驴天生喜欢结群,由健壮的雄性担任首领,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序列。
春季和夏季多结成小群活动,白天觅食,夜间休息。秋季后则结成较大的群体,多时达到数百头以至上千头。
它的胸肌比较发达,四肢略显细长,刚劲有力,角质蹄形比家驴、家马的较窄而高,因此很善于奔跑,迅速而又持久。它能一口气跑上40-50千米,最高时速可达64千米,是荒漠草原上的“长跑健将”。
野驴的尾巴细长,上半截较细而缺毛,下半截着生较多且长的尾毛,但深浅不一。中间色深,两侧和内侧色浅。 尾巴的末端具穗毛,因此 在奔跑的时候不会像野马那样扬起一条蓬松多毛的大尾巴 。
群体行走时很 有 秩序,由雄性首领当先开路,幼仔在中间,雌性在后面压阵,很少发生混乱。
它还喜欢洗浴,能游泳,视觉和听觉都很敏锐,警惕性很高。 一般很少鸣叫,也不会发出家驴那样的怪叫声。 只有雄性在失群、求偶、争斗时才嚎叫发声,其声音比较嘶哑低沉,与马嘶相近。
在进食的时候,要派出“哨兵”在外面“站岗放哨”,遇有危险,即发出“警报”,由首领率领群体迅速逃跑。
它主要以戈壁的猪毛菜、野葱、芦苇、柽柳、节节草等沙生植物为食,在高山地区则以高山植物为食,其肠道可以在粗糙的食物中摄取很多的营养物质,在动物园也是主要以干草为食。
有时野驴会同鹅喉羚等食草动物在一处觅食,但互不干扰。为了寻找到充足的食物和水源,野驴每天要游荡20-30千米的路程。
它较为耐渴,可以几天不喝水,冬季缺水时也可以啃冰舔雪。
亚洲野驴于8-9月份发情交配,时常 吧嗒嘴 是雌性发情的最突出的标志。
为了争夺雌性,雄性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经常互相咬伤、踢伤,甚至鲜血淋漓,失败者很难有与雌性交配的机会成为“光棍驴”。
雌性一般每2年生一胎,怀孕期为12个月,每胎产1仔,产于翌年的6-8月份。幼仔适应环境的本能极强,出生后胎毛一干即可直立起来吃奶,数小时后就能跟随着雌性活动。
出生后50天左右开始吃草,哺乳期约为1年,3-4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5-30年。
亚洲野驴和西藏野驴的数量从前都非常多,在荒漠和草原上常常能见到数百只以上的大群,但是由于过度猎杀,特别是农田、牧场、油田和矿山等的大量开发,使它们的数量大为减少,栖息地迅速缩小, 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 。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跑健将”亚洲野驴和西藏野驴,下周我们继续跟随李湘涛老师云游北京动物园吧~
(本文所有野驴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End
本文作者:李湘涛,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鸟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动物学会理事。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Akua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