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不是慈禧阻止他,这个“疯子”也许会直接领兵杀到日本东京!
文/纪布
话说,这个人曾经被咱们中国人誉为“四川史”上,最勇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中国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们,可能知道这个人的大名,他就是宋育仁,字芸子,四川富顺人氏在晚年的时候改号为道复。
在光绪十二年的时候,他又考取了进士,后来又被授予翰林院蔗吉士头衔,改任检讨。同时,宋育仁也是重庆“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众所周知,在19世纪末也就是1894年,中日双方爆发了一场大战,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到了甲午海战的后期,满清当局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迎来了六十大寿,老话说得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对于慈禧太后这个极其“事儿多”的老娘们儿来说,自己的六十大寿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于是,慈禧将主要的视线与精力全都投入到自己过大寿方面,至于中日双方正在交战这一件头等大事儿,也已被她完全抛于脑后,她准备与日本人求和,先过自己的生日。
与此同时,眼光独到的宋育仁已经看出此时的日本整体国力已经接近贫乏,对于战争所造成极其沉重的负担已无法负担。
于是,心系国家的宋育仁果断多次向慈禧太后上书纳谏,并明确阐述出现阶段日本的国力贫瘠,呈现颓势明显,已无力再继续持久交战,现在只要大清再投入一些军费,将士们再多坚持一下,就能够一举灭掉日本。
至于宋育仁多次呈上的奏折,慈禧太后看了后甚是心烦,他也知道宋育仁的纳谏是对的,但此时的慈禧太后却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与生俱来的“特性”:求安稳。
在她六十大寿即将到来之时,不愿意多生事端,她只是想安安稳稳地过好一个生日罢了。(真是头发长见识短!)
此时的宋育仁,身处于欧洲,正在出任英、法、意、比四国的“公使参赞”,对于世界的形势比较熟悉,再他知道慈禧太后对国战无心的时候,宋育仁又再次想到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
他的这个想法,可以说是从小日本那里“引荐”过来的,为何这样说?早在明朝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遭受倭寇的入侵,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就是日本当局特意雇用日本海岛与浪人来侵扰,掠夺我国沿海地区)。
如今,我们也可以效仿他们,这就叫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这个“出奇兵”能取得成效,甚至可以直接从内陆调兵直接杀到东京。
于是,宋育仁在趁着公使龚照瑗准备回国述职的时候,立刻召集了同僚的好友,翻译官王丰镐,以及大使馆参议杨宜治等人一同密谋这个大事儿,同时又对这个疯狂的做出了一个非常详细且可行的方案。
在将此事谋定之后,宋育仁一方面再次向慈禧太后上书,另一方面又与其他的封疆大吏取得联系,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眼看这件事马上就要成功了,但宋育仁的身份着实比较尴尬,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参赞,在公使龚照瑗回到伦敦大使馆的时候,他得知了此事,于是就以妄生事端为由,给慈禧太后写了一封书信。
此时慈禧太后正在准备筹办自己的六十大寿,对于中日之战那是一点战心都没有,再加上公使龚照瑗的从中阻挠,慈禧太后自然不会将宋育仁这个疯狂而又大胆的想法放在眼中。
后来,李鸿章也知道了此事,对此也是坚决的反对。宋育仁所密谋的这件事牵扯到了很多重臣,又因为宋育仁也是一心为国,其心可嘉,如果真要强行处理他,恐怕会激起民愤,所以只是将宋育仁由原来的二品降为了四品。
没办法,宋育仁提出的方案也就石沉大海,此后就再也无人问了。在宋育仁所著的《筹借记》中,也对这件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本文参考资料:《中华通史》,《筹借记》,《中日甲午战争录》,《百度百科相关词条——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国内所发生的事情等相关文献》,《百度百科相关词条——宋育仁,中日甲午战争,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对中国的影响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