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中度过的,而在此期间他也立下了卓越功勋。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岳云也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南宋著名的少年将军。
长期的征战使得岳飞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妻子,这也是妻子离开他另嫁他人的重要原因。岳飞的母亲十分注重对孩子家国情怀的培养,她曾经在岳飞的后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也是我们常给孩子们说的“岳母刺字”的故事了。受到母亲的影响,岳飞也十分注重对自己孩子的培养。
还在岳云年幼的时候,他就被父亲岳飞带进了军队,让他和平常的士兵一样进行训练,从小士卒开始凭借自己的力量一步步晋升。对待岳云的训练,岳飞并没有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放松,相反的,他对岳云训练要比对别的士兵更加严厉苛刻。
在岳云能够在战场上征战后便被岳飞带到了战场上,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骁勇的战斗技艺使得岳云在战场上多次立下大功。一些朝中臣子听闻岳云是岳飞的儿子,为了巴结岳飞便主动向皇帝为岳云请功,皇帝听闻岳飞有这样骁勇善战的儿子也愿意委以大任。
但是这却被岳飞回拒了,他认为岳云虽然有功,但是还不至于获取如此高的赏赐,而岳云想要获取更高的赏赐,不能依靠先辈余荫,而是要靠自己一点点获取。就这样,岳云并没有像其他的官宦子弟一样,凭借先辈的势力早早地坐上了高位,而是凭借一次次战争的洗礼获取军功、树立军中威信,最后成功的掌握了岳氏父子对金的最为精锐的军队背嵬军。
岳飞父子和他们所统帅的岳家军在抗金战场上,战功赫赫。但岳飞在政治上极其幼稚,史书曾记载,岳飞曾经多次向宋高宗提出要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与岳飞有着相同意见的宗泽也曾劝诫高宗要和岳飞等忠臣一起合谋征讨金国逆贼,接回两位旧皇。
因此高宗不得不做出迎二圣的姿态,用以笼络人心。岳飞手握军权,不能体察上意,再三提出迎回二圣的问题,触怒高宗难言之隐。此外,高宗认为岳飞拥兵自重、桀骜不驯、干涉立储、反对议和。高宗是投降派的代表,岳飞则是主战派的代表,双方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在宋金议和前夕,岳飞已大祸临头,他自己却懵懂不知。
近代的一些学者,如邓广铭先生认为秦桧是杀死岳飞的真凶。但是笔者看来,高宗才是岳飞命运的最终决定者。赵构是投降派的总代表,而岳飞和投降派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岳飞表现出的桀骜不驯也加深了赵构对他的不满。
绍兴七年,大将刘光世解除兵权,因军队指挥权高宗与岳飞发生矛盾。岳飞一气之下,愤而辞职,不等上级批复,擅自离开其岗位。此时正当用人之际,宋高宗连下三道御札,命岳飞归朝,岳飞固执不从。
可以想见赵构对于这样骄横跋扈的武官愤怒到了极点。岳飞回军队之前,赵构便对其提出严厉警告,可能此时赵构已对岳飞起了杀心。此外,岳飞的政治敏感度太低。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尤其是武官不能干预政事,以此避险。岳飞却上书高宗,建议立储。
岳飞此举加深了高宗对他的猜忌与厌恶。高宗开始怀疑岳飞对他的忠心。高宗还经历过苗刘兵变,对武官更加不信任,随着宋金局势的变化,岳飞父子最终被投入大牢。
监斩岳飞父子的是杨家将的后人杨存中,作为杨老令公的玄孙,他同样继承了先辈们的军事才能,在他平生二百余战中,胜多负少,算得上是常胜将军。朝中大臣如此之多,赵构又为何会选择杨存中作为监斩岳飞父子之人呢?
笔者认为原因如下:杨存中作为与岳飞、韩世忠等人齐名的“南渡十将”,他的军事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岳飞父子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极高,特别是岳家军是一支效忠于岳氏父子的军队。此时若以秦侩或者其他人来监斩岳飞父子,则在道义上会导致这些人的不满。
而以同地位的杨存中监斩,至少在明面上表明赵构不是残害忠良,不会给岳家军反叛的名头。此外,杨存中对赵构的忠心同样让赵构能够放心将处斩岳飞的重任交给他。
不过就算赵构给自己铺上再厚的粉料以作掩饰,都不能掩盖其残害忠良的事实。而杨存中征战一生,硕果累累,亲斩民族英雄岳飞也成为了他一生抹不去的污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