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 湖北黄冈人,早年求学于新疆,现为资深媒体人。 本文对罗天昊先生原文多有引用,已先获得授权。
最近,成都市高新区宣布禁止对和黄提供贷款,此前李嘉诚卖出在成都囤了16年之久的南城都汇地块,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一水之隔的澳门,与香港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何鸿燊的去世,更使这种对比显得突兀和明显,一边是风平浪静,繁荣安定,一边是动荡不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思。
作为香港商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的李嘉诚,终于浮出水面。
在去年,李先是作出“黄台之瓜,不堪再摘”的模糊表态,终于引发了香港人关于“最大摘瓜人”的反思,后又呼吁“网开一面”,更引起了反弹,三大央媒一起发声,暗讽香港房价高耸挤压千万香港人的生活的时候,为何不网开一面。数十年来,李嘉诚在大陆官方媒体中被追捧的盛况不再。
去年秋季,香港地产巨头新世界则公开表示,将无偿捐地300万平方尺,用于兴建社会房屋,缓解香港穷人生活压力。后续几大地产巨头纷纷表态跟进。
当下局势日益明朗。各方势力,角色也日益清晰。
回顾香港的种种问题,有必要回溯罗天昊《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此文主体其实是2010年发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一篇文章,题为《香港模式的瓶颈》,2015年被新华社瞭望智库转发后,震惊全球。
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众说纷纭。从标题看,似乎说李嘉诚撤资问题,但是,此文之所以能掀起惊涛骇浪,关键在于暗含玄机。其实关于李嘉诚撤资问题,只是个引子。
文章核心部分,深度分析香港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等困局的根源;反思治理失误,以及经济豪门化对国家的戕害;呼吁转变治理思路,深化国家改革。
十年之前的远见,追溯香港问题的先声
重温这篇文章,具有划时代意义。
2010年之前,主流媒体对于香港的研究,一直没有涉及到深层问题,十年前,官方和市场媒体,对于香港偏爱有加,虽然各种问题已经露出萌芽,但是自2010年即反思和批评香港问题,非常少见。
今日看来,引起香港乱局的深层原因,包括权力经济,产业垄断,地产霸权,豪族财阀的兴起,精英体系的溃败,香港平民阶层的崛起与不满等。都可以在《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中找到影子。
“港人治港”的执行偏倚与豪族的崛起:此前的治港政策过于依靠豪族,忽视了平民。“倚重对象的不是香港的升斗小民,而是香港的华商领袖。在此情况下,香港腾飞过程中崛起的一些新商人,意外地获得了固化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机会。
三十年来,香港的头面人物不断受到各种“关照”。香港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豪族,他们不仅到大陆投资受到照顾,同时,在某些与权力联系紧密的领域,亦获得了特殊的放行”。
放纵豪族,贫富分化对社会的危害:“香港富豪榜的前几名竟然全部为地产商,显示了香港产业的畸形。而这种畸形产业的背后,隐藏着香港社会结构的畸形,而豪族的出现,以及贫富分化的严重,则严重危害了香港社会的活力。”
批评权贵经济两头讨好的双标主义:“地产、港口等产业,恰恰是中国最不市场化的产业,没有权力的扶助,哪里来的机会?合作时借权力,卖出时说市场,似乎双重标准,让人难以淡定”。
批评香港的土地经济和权力经济:“目前,香港前十名的商业大家族,过半从事地产行业,可见,其财富的来源,并非为香港创造了真实的财富,而是部分建立在权力经济,土地经济之上”。
同时,文章首次从社会阶层变化,反思香港精神衰退的根源:“香港社会的崩溃,使香港电影失去了根基与活力,那种草根性的情怀,大众性的娱乐,兼容并包的气度,是建立在平民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失去了这两点,也就是去了活力之源。”
随着时势发展,关于香港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已超越了当初的范围,但是,很多研究都沿袭了罗天昊的分析框架。
现实的逻辑与未来的想象
关于香港的出路问题,也可以在此文中找到答案。
文章建议国家未来治港,应该更相信香港的平民大众,而非扶持豪族。并且消弭过于悬殊的贫富分化。可以归结为“抑制豪族,复兴经济,扶助平民,”
并且提出一个系统方案:“在未来,香港经济要走出困局,其根本道路,亦在于再造大众社会,重塑平民精神,而非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努力”。
为什么要树立平民历史地位,为什么要解决贫富悬殊问题?
现实的逻辑在哪里?
贫富分化是中等收入陷阱之因。阶层分裂是国家动荡之因。中国绝不能成为又穷又乱的“溃败国家”。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结盟豪门,漠视数量更庞大的平民,皆非明智的选择。
当下全民焦虑,社会矛盾重重。穷人已无可失去,既得利益层率先让步,整个社会才可以解套。这是基于现实的最佳策略选择,绝非民粹。
为什么必须是豪族主动让利?
不仅香港如此,全国范围也应如此。
改革前25年,各阶层都得利,最有共识的黄金期。后十几年,豪族得大利,小资中产得小利,底层受损。怎办?必然重新调整阶层关系。
不仅中国如此,全球范围都是如此,失落的平民,将特朗普推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失落的平民,推动了英国的脱欧。还有欧美各国此起彼伏的社会运动,无不是新的社会阶层利益调整的余波。北欧更是建立了覆盖多数人利益的福利制度。
历史是一个钟摆,直至趋近公平中立。
共富是国家的庄严承诺。部分人一讲到共富,就故意与“均富”混淆,并诬为打土豪,但共富绝非“均富”,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分配机制,财富产生机制,稍减资本暴利,稍加劳动所得,让财富惠及更多的人。
从经济学的角度,“共同富裕”的社会体系更具效率。
贫富悬殊,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但是富人的消费弹性降低,且奢侈品消费主要在国外,财富没有在本土消化,而穷人因为没钱,也抑制了消费,最终,整个国家的消费萎缩。而只有平民阶层崛起,大众消费的振兴,才能造就繁荣的市场。
最近几年,中国的消费萎靡,也印证了这个担忧。
罗天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和想象力。
对于香港如何解套,他呼吁“豪族主动让利”,当时产生了巨大争议,甚至很多人诬其为新的“打土豪”,四年以后,香港新世界集团在2019年9月宣布无偿捐地300万平方尺,用来兴建房屋,帮低收入家庭减轻负担。随后,新恒基的李家也跟进,呼应“豪族主动让利”的设想。
回顾历史轨迹,足见想象力的可贵。
谁能洞察过去,谁就能预见未来。
时势人心
惊世之文,时势所造。本文意外风行,是时势与人心的大势所致。
十几年来,无论大陆还是香港,均出现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财富的创造机制,出现了畸形。部分人财富的获取,并非来自劳动与才智,而是来自腐败、垄断和特权,同时,阶层固化,经济豪门化,大众声音被漠视,种种不公,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其实即是对于民众呼声的回应。
地产独大,国之凶兆。实体经济萎靡,压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呼吁摧毁地产霸权,振兴实体经济,具备广泛民意基础。
在房价最高,财富迷梦正浓时候的呐喊,不一定所有人听得进去,但是再看看国家最近几年的施政策略,提倡“房住不炒”,倡导实体经济,倡导创新。不得不说,罗天昊所言,有其远见。
宗庆后、曹德旺等中国著名的实业家,也多次批判地产金融财阀。曹德旺甚至直言,不要把他和李嘉诚比,他称自己是实业家,看不起搞房地产的。他们是为了钱,曹德旺对此不屑一顾。他认为,房价过高,使老百姓负担沉重,压制了劳动力的活力。
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也警示了中国绝对不能脱实向虚,必须重回实业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才能走出困境。
最近几年国家整顿地产金融,力推创新创业,地产和金融回归常态,提倡“房住不炒”,告别暴利,才有利实体经济振兴,有利消费复苏。国家领袖还特意出巡多地,大力倡导制造业,提振实体经济的用意明显。
一篇文章,更重要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时代与时势。
站在时势的一边。
权力经济的横行,引起了广泛的不满。终于催生了《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结构失衡的弊端,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大力呼吁改革。
当年底,国家提出了既要亲商,又要清商。加快整顿权钱勾结的乱相,并且在随后几年,加大了打虎肃贪的步伐,客观上说,《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当时虽引起巨大争议,现在回头看,却洞察到了世道民心,顺应了国家时势。
香港新世界的郑家、恒基兆业的李家、新鸿基的郭家均已表态会捐地,长实李家,也将作出表态,未来,香港将推出《回收土地条例》,并进行更多深远改革。各种争议将逐步淡出。
在大陆,本次成都做出处罚决定,民间一片叫好之声,说明民众对于地产独大,对于部分地产商囤地等投机行为,早就不满。
本次和黄在成都碰壁,绝非偶然,而是其长期囤地的必然结果。
据相关媒体报道,李嘉诚目前在中国内地拥有超过50个房地产项目,分部在20多个城市。其中,上十个项目还没有完工,而这些土地很多是他在80年代末拿的,还有部分是2000后拿的。
北京誉天下项目1993年拿地,直到2018年,整整25年才开发完,房价涨了20倍。
在重庆市,李嘉诚在重庆南岸花20亿买了一块地之后,象征性地挖掘了一下,之后就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动工。而期间重庆的地价,已经翻十倍。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囤地不开发,本可收回土地。超期囤地获暴力利,并非依靠市场,而是依靠权力垄断。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评价李嘉诚,认为他没有创造实质性的财富。虽然依靠垄断积累了巨大财富,但是却“没有一件行销世界的商品”。
成都只是开始,中国彻底治理房地产乱相,导向市场经济和阳光经济,大势已至。
更重要的是,朔造一个阶层平衡、利益共享的社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走向新时代,是香港的必然,也是国家的必然。
后记
去年中秋时节,偶遇来武汉讲座的罗天昊,与其结识,只是近几年,但是因为是同乡,常有接触,并有多次深入来往。印象中沉鸷内敛,武汉再见时,正值香港乱局的尾声,此时的罗天昊,冷峻沉静一如往常,但是却多了几分淡定。
从当初的争议人物,到现在被很多人公认为具备强大前瞻能力的学者,多年的沉浮与荣辱,足以成就一个人的从容。
其实,他的本业是研究区域经济和城市竞争,此前已经是国内蒸蒸日上的城市专家。曾提出将央企总部和大学迁出北京,内陆七雄崛起等主张,均被后来的时势所验证。一篇文章的狂飙突起,在影响时局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个人的轨迹。五年以来,看到他的文章少了,更多的是云游全国的足迹。
历史总是在人们不经意中,种下奇异的花,但是,它将结出的什么样的果?
一切从善。
祝福中国。
作者介绍:
宋浩,湖北黄冈人,早年求学于新疆,现为资深媒体人。
关注 | 园区荟(ID:biaozhunpark)
来源 | 天方智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