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交会,不仅是创新创业领衔者寻找助力的平台,也是瞭望未来科技的绝佳窗口。9月23日,作为本届创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未来科技峰会在广州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康可人等高精尖科技界的嘉宾大咖齐聚一堂,探讨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以及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革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
新基建5G技术应走一条新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是中国5G技术专家、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他看来,运营商+5G网络的消费互联网服务模式不太可能直接复制到工业互联网服务上,所以新基建的5G技术应走一条新路,告别过去堆叠式发展的老路。
5G技术的发展为工业互联网打开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但张平看到,工业领域垂直行业庞大,每个行业的设备数量庞大、类型众多,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控制需求量差异巨大,速率差异大、时延动态大、连接数量大、可靠性要求高等,都是5G技术是与实体企业结合的难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
“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到底用5G构造什么样的工业互联网。实际上,这个问题如果回答清楚,创新创业都有了。”过去,5G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题是to C,即服务于消费者端。这是一个需求驱动下的应用,容易产生规模效应,诞生“杀手级应用”。
消费互联网模式能不能复制到工业互联网呢?张平认为不太可能,因为to B的工业互联网是场景驱动的,工业制造里面分了很多门类。“我们需要搭建5G专用网络,与5G公用网络协同发展。”
张平建议,工业互联网需要研制定制平台,它要有4个特点:一是系统要开放硬件接口;二是硬件通用化+虚拟化;三是向第三方软件开放接口;四是可重构系统智简平台。“其中第四点尤为重要。”
在演讲中,张平展示了一张移动通信从1G到5G的技术路线图,可以看到,移动通信发展遵循堆叠处理模式,系统日益复杂,以此换取性能的增益。“这种增益的好处就是越复杂性能越好,但缺点就是对芯片要求越来越高。7纳米、4纳米,可能还要到更高的要求,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制约。”
为此他提出,智简的工业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眼神可能远胜过千言万语。语义信息是人与人交流的直接、自然表达,未来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也将进化到语义交流。”
张平以一个工厂案例举例。“我们首先对工厂网络进行评估,对多样复杂的环境进行认知,变成了信息、知识,通过学习来进行决策。通过‘瘦身’而非叠加实现国产替代,以此改变缺芯少魂的困境,为双创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
5G 、AI 、边缘云将颠覆企业创新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围绕 “5G+AI 赋能数字化未来”,分享了他对行业的观察和对未来的展望。
2019 年是 5G 元年。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我国平均每周新开通的 5G 基站超过 1.5 万个,预计今年年底全国 5G 基站数超过 60 万个。研究报告预测,到 2023 年,全球 5G 连接数将超过 10 亿。 “我们看到, 5G 将使万物互联。信息以后就像电一样,往来穿梭于云和端之间,成为一种巨大的新能量。”
孟樸认为,未来 10 年与 5G 并行发展的技术将是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其核心应用就是人工智能。“随着极大量级的终端接入网络,多样化的海量数据会瞬间产生。如何高效实时和安全地收集信息、传输、分析和运用这些信息,将是重大的课题和成长机遇。”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
“现在,人工智能主要在云端,但随着 5G 应用的发展,大家可以看到人工智能逐渐向终端侧迁移。”未来,随着数十亿 5G 智能终端连接到网络,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将需要创建全新的边缘云。在全新的边缘云中,内容和控制处理将转移到数据产生的地方,而边缘云和 5G 能够支持降低时延并赋能新的应用和服务,性能、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都会得到更大提升。
“我们将在许多行业看到 5G 和 AI 结合边缘云,以极具颠覆性的方式积极推动企业的创新。”孟樸以智能制造举例,未来的工厂将依赖于大量智能化终端的无线连接,这些终端通过共享数据和信息来维持高效的生产环境。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中,5G 的超大带宽能够支持众多 AR 头显设备,高可靠低时延特性将能够支持工业机器人的远程操作,海量的传感设备也能接入到 5G 网络中来。
他说,高通公司在总部实验室所做的测试中,曾基于毫米波和协作多点技术,展示了时延能够低至 1 毫秒,数据可靠性高达 99.9999%的高可靠 5G 网络,这种高可靠5G 网络可以支撑工业物联网的环境。可以预见,5G+AI 是推动智能制造向前发展的关键赋能技术。
此外,5G+AI 也将为交通运输业开启无限的机遇,使汽车变得更加智能。随着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和车与行人相连接,5G 蜂窝车联网有望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例如路侧基础设施将利用 AI 辅助摄像头感知和实时交通流量管控,在计算平台中将传感器和 AI 相结合,使十字路口变得更加安全。
万孚生物副总裁康可人:
中国POCT市场增长率可达20%
在疫情蔓延的全球背景下,科技也在加速变革健康医疗领域,疫情防控的需要正在推动POCT飞速发展。POCT,即Point of Care Testing,即时快速检测或即时即地检测。在峰会上,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康可人解读了POCT行业发展趋势。
康可人表示,POCT有三个好处:时间上快速,基本在30分钟之内可以完成检测;空间,就在患者的身边,可应用院内院外的急救等。操作者也不需要专业的培训。“以核酸检测为力,传统PCR实验室条件要求高、操作人员需要资质、样本周转时间较长,核酸分子POCT技术的应运而生,实现了‘样本进、结果出’。”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康可人
“大家熟悉的POCT检测项目叫作心梗三项。因为病人急救时间就集中在10分钟、20分钟内,POCT有助于医生快速判别病人的情况,比如心梗发展到哪个阶段。心梗三项15分钟出结果,非常便捷地为医生后期治疗指明了方向。”POCT除了可以应用在医疗机构的检验科、手术室、急诊科、心胸外科、救护车等,也可以应用在个体健康管理、军事与灾难救援、食品安全监督、宠物疾病检测等。
在新政策、新技术、新应用推动下,POCT市场前景广阔。2019年全球POCT的终端用户大部分在非医疗机构,集中在血糖监控,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8%-10%。2019年全球POCT市场,在中国的占比还是比较小的,只有4%的比例,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20%,提升空间巨大。
康可人认为,POCT未来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信息化。“原来在医院,医生看完一个病人可能要写很长的病例。但是现在,POCT会通过网络将病人的信息实现数据自动上传,并在云端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决策。”线上问诊的云医院,可以体现POCT的优势。
第二个趋势是智能化。“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其实渗透得是非常深的,包括疾病诊断、医疗辅助、医药开发等。同样,智能检测终端也正与AI辅助诊断相结合。”另一个趋势是可穿戴。POCT领域的智能项链、智能腰带、智能脚环等产品,将在慢病监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方晴、龙锟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邱伟荣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