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共和制是当今世界不少国家依然沿用的政治体制之一,而说起“共和”一词的最早起源,就要追溯到中国西周的周厉王时期了。公元前841年,西周爆发“国人暴动”,都城镐京周围的西周贵族公然联合起来将周厉王赶走,随后在西周著名大臣周公和召公的代理之下,西周度过了长达十四年的“共和”治理,国家重要大事由当时的六卿联合决定,这被视为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共和制雏形。
不过,真正将共和制发扬光大的,却是古罗马人。他们不仅建立了历史悠久的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并且即使在罗马共和国灭亡之后,共和制也依然影响着随后的欧洲历史,诸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法国大革命等近现代欧洲文明都深受罗马共和制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罗马共和制有着如此之多的优越性,那么为什么古罗马共和国终究被古罗马帝国所取代呢?这是社会制度的倒退,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从古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历史说起了。
罗马王政时代的兴起与衰落
公元前753年,著名领袖罗穆路斯以新兴的罗马城为中心建立了城邦制国家,但是此时这个国家的面积还很小,其影响力也局限于罗马城的周围地区,这就是罗马“王政时代”的正式起源。罗穆路斯去世之后,罗马又经历了六位君主的治理,在此期间,罗马城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生产资料交换形式也已经由原始的“物物交换”过渡到使用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使得罗马城的影响力愈发强大。
在政治制度上,“王政时代”的国家权力机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勒克斯(国王)、元老院、以及库里亚大会。当时的罗马元老院,主要由罗马地区周围300位最显赫的氏族首领构成,而这些氏族首领大多数出身于罗马贵族。因此,尽管此时的罗马属于君主制,但是实际上元老院的决议让库里亚大会形同虚设,并且还能对国王施加足够的影响力。
随着罗马城邦的进一步扩张,一种新兴的城市阶级开始出现在罗马城邦的内部,那就是平民阶级。从起源上来说,他们并不是罗马城邦本地人,大多数都是外来移民,虽然他们也拥有自己的人身自由,但是却必须向罗马城邦纳税服役,却无法享受到罗马城邦的任何权利,比如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因此实际上从罗马“王政时期”开始,罗马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就一直存在。在君主政权完全被罗马贵族所操纵的时代,罗马所谓的君主制实际上是国王和罗马贵族一统治理国家的寡头统治,平民利益往往被肆意践踏。而随着“王政时代”最后一位君主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的残暴压迫,广大平民对于罗马君主制的不满也达到了极点。
罗马共和国的成立和共和制的兴盛
.公元前510年,布鲁特斯领导罗马城的贵族和平民发动暴乱,将暴君塔克文的王位废除,从而建立起了罗马共和国,此时的国家权力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组成,这就是最早的“三权分立”制度。2名执政官代表“王权”,通常由百人议会选举而出,地位平等;元老院代表罗马贵族利益,由300位终身任职的元老组成,他们是整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也是罗马共和国的实权机构,但是部落会议一开始却形同虚设。
由于平民的权力依然在罗马共和国成立之初备受忽视,罗马共和国成立之后就陷入了长达16年的内乱之中。公元前494年,罗马元老院准备调集平民军队对附近的部落发动战争,然而当时的平民却公然拒绝履行兵役,并且私自带着武器离开罗马城。在这种局面之下,罗马元老院被迫给予了平民推选“保民官”以及召开平民大会的权力,而“保民官”的具体作用就是为了防止平民的利益不受罗马贵族的侵害。
此后,保民官和平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公元前454年,罗马成立了一个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立法委员会,共同负责对罗马共和国的习惯法进行修订。随着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共和国的成文法律得以正式确立,而作为“三权分立”的最后一“权”——平民权力才终于正式登上罗马共和国的舞台,并且对随后罗马共和国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罗马共和制的致命疏漏与马略改革
然而古罗马共和制也并非十全十美的制度,在最初制定执政官制度的时候,它就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疏漏,正是这个疏漏导致了后来共和制的彻底瓦解。没错,这个执政官制度就是大名鼎鼎的“独裁官制度”。
那么什么是独裁官呢?实际上这是古罗马共和国为了应付非常时期而特别设立的一项官职,通常来说它的任期不能超过6个月。经过元老院提名任命之后的独裁官拥有对整个罗马共和国的绝大部分权力,全国的土地、人民和财富都集中在独裁官一人的手中,他甚至还可以任意决定一位罗马公民的命运。从这个方面和角度来说,独裁官简直就是罗马共和国的“战时皇帝”,并且也严重违背了共和制的本来意图。
然而有人就会说了,古罗马共和国哪里会有这么多的紧急状态呢?实施上,随着罗马共和国后期的频繁扩张,因为战争原因国家经常进入紧急状态,这也导致了独裁官的任期被频繁延长。不过在共和制的约束之下,即使独裁官想要实施长久统治,他也需要一支忠心拥护自己的军队来维持独裁统治,而罗马历史上著名的“马略改革”就给予了独裁官直接控制军队的可能性。
公元前107年,由于罗马军队在努米底亚(今阿尔及利亚)战争之中的屡屡失利,平民会议推举马略担任罗马执政官。针对罗马军队战斗力异常低下的弊端,马略提出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降低了罗马士兵入伍的财产标准,只要拥有罗马公民的身份,即使身无分文也可以参加军队,这就使得罗马军队的兵源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随后马略明确规定,罗马士兵的服役期限不得少于16年,这一制度保证了罗马帝国随时有一支战时常备军。对于士兵们服役期间的衣食住行问题,马略也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甚至还将罗马共和国新征服的土地分配给士兵们,此举保证了罗马士兵不会发生哗变,也缓和了平民为了争取土地在罗马共和国境内所产生的激烈矛盾。
然而正是由于马略改革的原因,罗马共和国的军队性质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将近一百年时间之中,罗马共和国的权力落在了数位军队统帅手中,由于此时罗马共和国的士兵们只向他们的统帅效忠,虽然他们的军旗上还写着“为罗马人民而战”,但是实际上在马略改革之后,多位野心家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开始在罗马共和国的政治舞台上进行角逐厮杀,此现象标志着罗马共和制开始遭到独裁者的破坏,最后只能走向彻底覆亡的道路。
前三头同盟、后三头同盟与罗马共和制的覆灭
公元前89年,米特里达梯战争忽然爆发,此时两位执政官马略和苏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因为两人都想担任罗马远征军队的远征官。公元前83年,苏拉刚刚率领罗马军队开出罗马城,马略就在保民官的煽动之下宣布公然将苏拉废黜,结果导致两人之间长达数年的内战。最终,苏拉击败了马略,成为了罗马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任期不限”的独裁执政官。
不过,这位独裁者还没有来得及彻底改动罗马政治体系,就在公元前78年因病去世。经过一系列动荡的政治变动之后,恺撒、克拉苏、庞培三人在公元前60年结成秘密同盟,这就是所谓的“前三头同盟”。克拉苏在帕提亚战争战死之后,恺撒和庞培就开始了角逐罗马共和国最高领导权的内战,最终在公元前45年,凯撒平定了庞培以及所有的反抗者,暂时获得了内战的全面的胜利,并且获得了“终身独裁官”的头衔。
随后,恺撒开始对罗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这些改革行动触犯了罗马元老院很多贵族的既得利益。公元前44年,由于担心恺撒终将加冕为王破坏共和制,这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被60多位刺客刺杀于罗马元老院之中,随后罗马军队的大权落在了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三人手中,他们又被称为“后三头同盟”。
经过激烈角逐,屋大维在公元前36年率先击败必达并且彻底剥夺了他的兵权,随后在阿克提姆海战击败了自己最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安东尼,并且顺势征服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最终成为罗马内战的获胜者。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将其册封为“奥古斯都”,这也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和罗马共和制的彻底覆灭,此时的屋大维实际权力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一时间也被视为罗马帝国的开端。
结语
罗马共和制下的独裁官制度,使得心机勃勃的野心家们走了后门,是罗马共和制覆亡的根本原因;罗马共和国后期战争频繁,使得帝国总是进入紧急状态,导致独裁官的任期被无限延长,这是罗马共和制覆亡的直接原因。虽然罗马人为自己的共和制度感到无上的荣耀,但是殊不知正是过于迷信制度的力量,才导致罗马共和制被野心家钻了空子。因此,再完美的政治制度,如果没有相应的制约制度来限制个人野心家的话,那么无论它是什么制度,都无法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