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清平乐》里,张茂则作为仁宗最信任的人,从仁宗当太子的时候就跟在他的身边,做过西头供奉官,负责过勾当内东门,多次外出替宋仁宗做事。西头供奉官,在北宋时期只有从八品,属于低级武官。
张茂则在担任小使臣期间多次外出公干。
这一类群体被称为小使臣,他们群体数量庞大,活跃在朝廷的各个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使臣什么时间出现的?究竟谁才有资格担任小使臣?他们在北宋活跃在哪里?今天青鉴向朋友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什么是小使臣
低级武官的寄禄官,又称使臣,有大使臣和小使臣的区别,正八品的内殿承制(旨)和内殿崇班称为大使臣。从八品至从九品为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和三班奉(借)职,以及未入品的殿侍、三班差使等称为小使臣。
北宋初期,供奉官、殿直、内殿承旨称为三班,所以大小使臣也称三班院使臣或者三班。宋代小使臣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 1.北宋时期,以东、西头供奉官,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三班奉职、三班借职为小使臣;
- 2.南宋时期,以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为小使臣。
宋徽宗
南宋时期的小使臣实际上源于徽宗政和年间对小使臣制度的修改。因为宋朝官职不同时期的职能、称呼各异,为了便于说明,本文只讨论北宋时期(不包含徽宗时期)的小使臣。
小使臣出现于唐朝后期,皇帝为了监视权力极度膨胀的地方藩镇,在太监中挑选亲信,授予承旨、供奉官等职位,赴地方监视藩镇,随时将藩镇的一举一动汇报给皇帝;在五代时期,皇帝又增设了押班、都知等职位。可以说这一时期,小使臣是皇帝的亲信和耳目,职小权大。
历史的脚步到了宋太宗时期,他在淳化二年确定了小使臣的升迁次序: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右班殿直→左班殿直→右侍禁→左侍禁,→西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
宋太宗
宋太宗还将小使臣的选拔、考核、升迁的权力放到了三班院。经过这么一番操作,小使臣从皇帝的亲信变成了普通的低级武官的寄禄官阶。
元丰改制后,三班院改为吏部侍郎右选,主要负责低级武官的选拔与任命。至此,宋代低级武臣的管理机构明确下来,延续到南宋灭亡。
哪些人有资格担任小使臣
北宋重文轻武,文官的选拔主要靠科举考试,小使臣作为低级武官的选拔与文官不同,主要通过荫补、武举、战功、特恩等途径补充:
1.荫补
荫补又称任子、门荫、恩荫、世赏,是指朝廷为了回报祖(父)辈的功劳,给予其子弟、亲属做官、升迁等方面的特殊照顾。宋代,荫补的范围远超前代,宗室、外戚、中级以上官员均可荫补子孙为官,小使臣作为低级武臣,逐渐成为恩荫的主要官职。仁宗的舅舅李用和的儿子李璋荫补为三班借职;真宗刘皇后的前夫刘美被荫补为三班奉职;仁宗的张贵妃的同母弟,荫补为西头供奉官。
仁宗张贵妃(剧照)
宋代对官员的子女、亲属荫补小使臣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不同的官阶,荫补的数量和等级各异。如使相的儿子可以做东头供奉官,亲属荫补时的职位要低一些,只能做左侍禁或者左班殿直以下;枢密院承旨的儿子只能做三班借职,其他亲属则没有这个特权了。
2.武举
武举出现在武则天时期,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参加武举的考生不仅考武艺,还要参加文化课的考试,"以策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文化课的成绩要重于武艺。
武举出在武则天时期。
宋代的武举开办于宋仁宗时期,天圣三年,范仲淹建议开武举,选拔人才,对外可以充实作战力量,对内可以镇压民变。天圣七年(1029),仁宗决定开设武举,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在天圣八年正式开武举科考,当年录取了武进士12人,武状元张建侯,被授予三班奉职,其他的武举人则授予三班借职等低阶小使臣。
在随后几年,宋仁宗又举行了几次武举考试,武举人授予的官职均是小使臣的低阶。
到了英宗时期,在武举上采取了等级制,按照策略和武艺的高低分配官职:
1. 策优+武艺优,为优等,授右班殿直;
2. 策优+武艺平,为次优,授三班奉职;
3. 策平+武艺优,为次等,授三班借职;
4. 策平+武艺平,为末等,授茶酒班殿侍、三班差使。
因为武举录取的人数较少,在北宋时武举人在小使臣中的比例并不高。
比武
3.战功
北宋时期,对外和辽、西夏的征战频繁,对内民变、兵变频发,不管是在战争还是在镇压民变、兵变、捕盗中,只要立有战功,朝廷除了赏赐财物外,主要通过加官进爵笼络人心,赏赐小使臣官阶成为重要笼络手段。
立有战功,成为小使臣步入高阶官员的一个捷径,如北宋名将狄青就是因为在与西夏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得到了提拔,宝元二年,他由散直被授予了右班殿直,一下子升了四级。后来因为平定侬智高叛乱,成为枢密使,以武将身份跻身朝廷大佬的行列。
狄青(剧照)
杨文广因为在镇压张海起义有功,被授予殿直。
4.其他途径
北宋的统治者经常任命潜邸旧臣为小使臣,作为心腹。如宋太宗继位后,大肆封赏他身边的人,据统计,太宗潜邸中有19人被授予了小使臣的中、高阶,后来有的人升为了高官。
真宗时,潜邸旧臣张耆被授予了西头供奉官,后来一路升迁,做到了使相。
《清平乐》中,按照张茂则的说法,他很早就跟随仁宗了,亦属于此类,历史上他是由小黄门升迁至西头供奉官。
张茂则与范仲淹
此外,还有皇帝对某个人给予特殊的照顾,授予小使臣的情形。如真宗时期,有人向朝廷贡献了书籍,得到了三班官的赏赐。有些文人在科举中多次落榜,皇帝有时会发善心,赏赐小使臣的官职。
小使臣的作用
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小使臣属于官,成为小使臣说明开始享受朝廷提供的俸禄了。小使臣如果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争取更大的上升空间,就必须要争取得到朝廷的差遣,有了政绩才能升官。
北宋时期小使臣想要获得一份差遣,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 1.通过朝廷的考核;
- 2.年满20岁。
小使臣满足条件后获得的主要差遣是监当官、监押、巡检等。此外,如果能力强或者背景硬,还可以做县尉、兵马都监、教押军队知寨、巡辖、提捕盗贼、指使等。
狄青(剧照)
小使臣在北宋的社会舞台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边境作战,保家卫国
北宋时期,和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很多小使臣担任着州军监押、缘边巡检等职,带领自己的部下英勇杀敌——
杨延昭荫补为供奉官,跟随父亲杨业作战,作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宋史·杨业传》)后来做到了崇仪副使出知景州、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等官职。
杨六郎(剧照)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因为讨伐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跟随范仲淹镇守陕西;跟从狄青南征侬智高,立了功,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再后来做到了高级武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候。
此外,宋与西夏、交趾之间多次的大战,成就了名将狄青,他凭借战功,由小使臣一步一步地登上了枢密使的高位,位列宰执。
2.维护地方治安的主力军
小使臣除了在边境的禁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外,他们在内地担任的都监、监押、巡检等差遣,主要职责多与平息内乱,维护地方治安有关。
北宋不限制土地兼并,有的农民失去土地后流离失所,有些人为了生存,便揭竿而起。小使臣常常是最早前去镇压的。如庆历二年(1042)陕西张海起义,左班殿直曹元结、张宏等人第一批率部赶去镇压的。前边提到的杨文广就在这次行动中立了功,升了官。
3.协助征税
北宋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当时朝廷对茶、盐、铁等物资实行专卖,于是监当官应运而生。
监当官,按照《宋代官制辞典》的解释,州、府、军、监理财的差遣,监临诸场、院、库、务、局等税收、库藏、杂作、专卖等事务。由文臣选人、武臣三班使臣差充,也有京朝官责降充监当官者。这是一支布满全国各地的财、税官队伍。
小使臣担任监当官,主要负责征收商业税,维护市场秩序。宋太宗时期的张平,最初以右班殿直监管秦、陇等地的木材市场,为朝廷储存了大量的木材,得到皇帝嘉奖,升为供奉官。
此外,小使臣在朝廷的水利工程建设、对外出使等方面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青鉴说
在崇文抑武的背景下,小使臣虽然只是俯首听命,但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或是坚守在边境,或是在战斗在前线,或是维护地方治安,护卫百姓安危……
当然,小使臣群体人数巨大,人员来源多样,素质良莠不齐,有些人为了一己私欲,做出一些危害朝廷百姓的事,但是瑕不掩瑜,小使臣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