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王国内,齐、鲁两个诸侯国的地位极为特殊。齐国是姜尚之后的封国;而鲁国,则是周公之后的封国。周公与姜尚,是周人倒商建国过程中数一数二的大功臣。这两位功臣之后的封国,无疑是周王室嫡系中的嫡系。
因此,分封之后这两个诸侯国的待遇也与众不同。
为了鼓励姜尚竭力平叛,周王室赐予齐国特殊优惠:“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今山东临朐县南),北至无棣(今山东无棣县北三十里),五侯九伯,实得征之。”[1]因此,西周初时,齐国的理论国土面积可达方圆四百里之地;换算成周时的“里”,更是达到了方圆五百里,相当于半个周王畿了。对于鲁国,待遇当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史料记载:“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2]相比后世诸侯国都不能超过百里的限制,齐、鲁二国待遇可谓是殊荣了。[3]
这两个极受恩宠的诸侯国远居周王国东部边境,在“二王并立”时期,他们的态度又是如何?
对于齐国而言,虽然祖上是周人嫡系,但因是异姓,周王室对齐人并不是太放心。在齐国,周王室安插了高氏、国氏两大世袭上卿家族,来对齐国国君进行制衡。相比较于卫、鲁这样的同姓诸侯国,这是最大的不同。在周王室种种防范之下,使得虽然齐国在周初时赐予的理论领土范围最大,可进入春秋后齐国实际领土或许还没能延伸到东海边。
西周中期时,因为听信了纪侯的谗言,周夷王还曾将齐哀公放入大鼎中给烹了![4]表面上,这是周夷王个人的执政不善;可从深层次来说,正反映出周王室对这个异姓大国的高度不信任。对周王室,齐人当然不敢公开发起报复。可进入春秋后,齐襄公打着替齐哀公复仇的口号,不顾一切地吞并了与王室刚刚联姻的纪国,足证多年来齐人对周王室是一直存有怨念的。
齐国与周王室心存芥蒂,齐人在“二王并立”期间的态度也就值得探讨了。
可以确定地说,西周覆灭之初,位处崤山以东的齐侯无疑是拥立携王姬余臣的诸多“邦君”之一。但随着郑、晋二国投向了周平王,并借扶持平王的名头四处扩张领土,齐人的态度也快速发生了变化。
公元前768年,齐国突然出动,吞并了祝国。[5]祝国是祁姓国,为帝尧之后,位于今山东肥城市东南。此时齐国国君,正是齐庄公。在东周初,齐庄公、齐僖公与郑庄公一样,都号称小霸。[6]齐国吞并祝国,其矛头明显指向了鲁国——祝国就在鲁国家门口。作为同在周王国东部的大国,鲁国是齐国称霸的重要障碍。所以,鲁隐公摄政鲁国后,不但与纪国联姻,还四处结好宋人、戎人、莒人,就是为了与齐国相抗衡。不管齐、鲁在东周初的争霸结果如何,“二王并立”之初齐君就只顾称霸,足见齐国根本就不在乎携王与周平王谁能作王,只在乎谁当王更符合齐国利益。
所以,一旦看到郑、晋二国势头强劲,将携王打压得抬不起头来后,齐人就主动与平王政权加强了接触——主动与郑国结盟了[7]。在崤山以东的传统诸侯大国中,齐国也许是最早承认平王的;虽然齐国国君第一次朝觐王室,可能还是在周桓王时,而不是周平王时。[8]
如果说齐国对“二王”的态度完全是以自身利益为主,那么鲁国态度就更加复杂了。
《古本竹书纪年》中有一条著名的记载:“先是,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根据这一记载,鲁国早在西周覆灭前,就已投入西申政治集团,与周王室作对了。
然而,这合理吗?
虽然在西周时,因为周宣王强命鲁武公改立幼子作太子引发了鲁国一场大内乱,[9]但鲁国与周王室之间并没有产生不可弥合的矛盾。鲁人会有那么大的仇恨,要扶持周平王来与周幽王作对吗?况且,鲁国远在山东半岛边缘,他们是如何跨越数千里、绕过周王畿与远在渭河平原西北的西申国进行密切合作的?
从各个方面判断,鲁国支持西申国反对周幽王的可能性都极低。更何况,在郑武公向洛阳盆地周边扩张期间,鲁国还曾与郑国发生过一次冲突:狐壤(今河南许昌北)之战。狐壤之战爆发的根因,是郑国南下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了鲁国汤沐邑许田(今河南许昌南)。但这次冲突至少证明,鲁人或许并不在乎携王姬余臣的死活,可也绝不会是平王政权中的一员。
基于以上种种判断,学术界对《竹书纪年》记载的“鲁侯”并不信服,认为应该是“曾侯”之误。曾国原本就是西申盟友,参与拥立周平王当然更加合理。
虽然“二王并立”时期鲁人并不支持周平王,甚至在平王成为天下唯一的周王后长期不去王室朝觐,但鲁隐公摄政后鲁国却慢慢地消除了对平王政权的敌意。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时,周王室派人到鲁国,送鲁惠公的丧葬之礼,向鲁人主动释放出了善意。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冬,周王畿发生饥荒,应王室之请,鲁隐公就代王室向宋、卫、齐、郑买粮食,以救助周王畿。后来,鲁隐公还坚决加入了郑庄公阵营,
{!-- PGC_COLUMN --}
联合郑、齐二国,与宋、卫、陈、蔡四国对抗。曾经作过郑人俘虏的鲁隐公如此积极地与郑国合作,那鲁国对平王政权还能有多少敌意?
周王室两大嫡系国先后放弃了对携王的支持,转而认可了弑父篡位的周平王,足见世事确实难料。携王姬余臣曾经手握一副最好的牌,却在短短数年内打烂了,这又能怪谁呢?
根本上,西周时周王室与天下诸侯之间早就存在各式各样的矛盾。王室强大时,诸侯们只能默默地忍气吞声;可一旦王室没落,诸侯们还会希望重新出现一个强大的王室吗?
[1] 《左传·僖公四年》
[2]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
[3] 《孟子·万章章句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者,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4] 《史记·齐太公世家》
[5] 《今本竹书纪年》:“(周平王)三年,齐人灭祝。”
[6] 《国语·郑语》
[7] 《左传·隐公三年》:“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卢之盟,就在《左传》纪事之前。
[8] 《左传·隐公八年》
[9] 《国语·周语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