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规划总面积约3.9万亩,辐射带动示范5万亩以上,投资逾2亿元……一组数据,足以彰显广州市南沙区渔业产业园(以下简称渔业产业园)建设的雄心。 2019年6月,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公布,渔业产业园入选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守住绿色底线、融入一流湾区、合作辐射全球、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渔业产业园”。渔业产业园目标明确。
建设“守住绿色底线、融入一流湾区、合作辐射全球、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渔业产业园”。
渔业产业园发展步伐走得稳步扎实。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仅5个多月,渔业产业园建设大动作频频: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引入华润创业推进大湾区超级物流枢纽项目;获得区政府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启动建设高新技术示范园等多个重点项目……
打造成为广州最大的水产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推进南沙区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渔业产业园将不负众望,坚定地扛起这份重任。
园区总体形成“一轴三心五片区”的规划结构,打造以岭南特色渔业展示轴为带动轴,以岭南特色渔业科创转化教育中心(管理及科研中心)、岭南特色渔业对外开放服务平台中心(对外加工物流交易展示服务中心)和岭南水乡“渔”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为三大发展核心,带动渔业科研孵化展示与管理服务区、大湾区高标准渔业生态养殖示范区、南沙湿地渔业文旅体验区、“一带一路”渔业育种创新示范区、南沙国际渔业保税产业区五大片区协调发展。
立产业:以渔业为核心 全产业链发展
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清新的空气、纵横的河网造就了南沙上佳的生态环境,为南沙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建设渔业产业园,南沙有产业基础。2018年,南沙区水产养殖面积10.3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0%;水产总产值34.59亿元,规模和产值均位居全市第一位;有海水(咸淡水)养殖面积4.25万亩,位列全市第一位;拥有连片1000亩以上的鱼塘4万多亩,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自然条件。 渔业产业园选址范围是 《广州市南沙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 划定的养殖优势区,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北至十六东围,南至二十一围, 现有连片规模养殖面积达2.9万亩,标准化养殖面积达到70%以上, 是省内最大的连片水产基地之一。 万顷沙,滔滔珠江水冲积出一片浅滩沙洲,寓意在汪洋之中,造万顷良田。万顷沙镇水产品种丰富,除了传统的四大家鱼外,还有麻虾、青蟹、鳗鱼以及笋壳鱼等优质水产品。建设渔业产业园,南沙有主体实力。
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公司
9月29日,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与广州南沙围垦开发公司整合重组成立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南沙现代农业集团)。南沙现代农业集团是渔业产业园的牵头实施主体,资产总额42亿元,2018年度经营收入2.3亿元,管辖土地面积约7.9万亩。 “园区所在范围用地均为国有土地,无需经过土地流转,可以集中布局、成片开发。”南沙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钟惠彪说。 渔业产业园还有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广州市南沙区兴海水产种苗场、广州市恒昌渔业养殖有限公司、广州海金农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广州市南沙区益农渔资专业合作社等多家有实力的经营主体。诚一水产是国内智慧渔业的领导者,养殖面积6800亩,是华南最大草鱼生态养殖基地,日均卖鱼10万斤,年养鱼4000万斤,年产值超2亿元。
建设渔业产业园,南沙有品牌影响力。诚一水产打造了“诚一鲜鲩”品牌,“诚一草鱼”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获得 “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广东省菜篮子基地”“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等称号。
“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要求。钟惠彪表示,渔业产业园依托科技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建成一批健康 渔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通过 “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 全产业体系的构建,实现水产高新科技、生态种养殖、水产交易中心、智慧物流平台以及休闲渔业等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促进南沙渔业产业升级。
强科技:打造智慧渔业创新高地
创新是第一发展动力。建成南沙国家级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平台,搭建渔业种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引入或培育一批面向市场的具有综合开发功能的新型科研机构,成立南沙国际水产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为渔业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渔业产业园通过自主创新和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创新实力逐步增强。
2014年,“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正式被国家海洋局认定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省内首个、国内第6个此类基地,基地核心设在南沙新区“慧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面积约23平方公里。 渔业产业园已有1家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3家以上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形成了一批强有实力的养殖繁育基地。
诚一水产“现代生态健康养殖345技术模式”被列为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向全市推广4大渔业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之一。 园区企业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落户渔业产业园
11月4日,南沙现代农业集团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落户渔业产业园。 这为渔业产业园科研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钟惠彪介绍,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整合中国农业大学世界双一流学科资源与物联网、大数据前沿技术,共同赋能智慧渔业产业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集智慧渔业科技、教育、研发、中试、产业、国际合作交流于一体的现代渔业创新示范区和科创平台;积极探索大湾区智慧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全方位创新引领发展路径,为构建拥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贡献南沙模式、南沙经验和南沙样板。绿色生产方式产生“绿色动力”。钟惠彪表示,渔业产业园通过大湾区“北鱼南运”水产品品质提升项目、鱼菜共生4.0项目等推动生态健康养殖,将“数字化养殖循环水系统”和“鱼菜共生智系统”结合,建立有机智能生态鱼菜共生生产基地;推行园区企业循环式组合、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动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物质闭环流动的可持续发展系统。 自主创新和引入科研力量相结合,科技创新驱动渔业产业园发展。
大融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厨房”和“后花园”
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渔业产业园将如何发力? 钟惠彪表示,加工环节是渔业产业园发展的短板, 构建大湾区优质农产品“共享厨房” 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7月12日, 南沙现代农业集团和华润创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物流枢纽。 项目以肉类、进口食品(含冻品)、本地优质水产品等农产品为主要经营品类,打造集农产品展示、冷链仓储、加工配送、覆盖粤港澳大圈区的“菜篮子”产品流通中心。 “这是打通产业园产销‘任督二脉’,实现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安全优质的‘菜篮子’产品的关键环节,使粤港澳大圈区各大城市之间、城市区域以及城乡之间共享渔业产业园优质农产品。”钟惠彪说。 “一川蕉林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跳跃,万顷碧波流。”万顷沙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河涌密布,旅游资源丰富。渔业产业园与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正在融合发展。
走进诚一水产,6800亩养殖基地犹如渔业生态公园:连片的鱼塘里,数以万计的诚一草鱼在水中享受鱼之乐;塘基上,数头牛甩着尾巴低头啃着草,偶尔抬抬头遥望远处;水鸟在远处展翅高飞 ……渔业产业园建设环湿地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将成为粤港澳都市居民的“后花园”。渔业产业园以渔业休闲旅游发展为重点,营造滨海湿地休闲文旅体验基地,升级改造一批现代生态渔业展示、休闲渔业体验、水乡民宿体验、观赏性水生生物构建、特色美食餐饮等于一体的广州渔业观光体验基地,将南沙湿地、十九涌商业街、水鸟世界等旅游资源升级改造,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产品体系,使其成为岭南水乡“渔”文化的亮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滨海生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钟惠彪表示,南沙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推进鱼菜共生4.0项目、大湾区超级物流枢纽、渔业科技研发创新等项目,全面构建完善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具有世界格局的渔业产业园,力争3~5年内创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策划】李晓芬 刘探
【统筹】叶香玲
【采写】叶香玲 梁春桥 柯悦莹 程楚 晁海娟
【摄影摄像】程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