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落款用词
一、 称 谓
长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 属、雅赏、雅评、 雅鉴、雅教、雅存、 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干支(岁阳、岁阴)
甲子(阏逢 困敦) 乙丑(旃蒙 赤奋若) 丙寅(柔兆 摄提格)
丁卯(强圉 单阏) 戊辰(箸雍 执徐) 已巳(屠维 大荒落)
庚午(上章 敦戕) 辛未(重光 协洽) 壬申(玄 难)
癸酉(昭阳 作噩) 申戌(阏逢 阉茂) 乙亥(旃蒙 大渊献)
丙子(柔兆 因敦) 丁丑(强圉 赤奋若) 戌寅(箸雍 摄提格)
己卯(屠维 单阏) 庚辰(上章 执徐) 辛巳(重光 大荒落)
□书法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一般要求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贯气;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更求强烈,因此晋唐间称书法为“书势”。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叠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转引沈尹默《书法论丛》)。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达到尽美。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采多姿。著名书法家如东晋王羲之创妍美流便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清代分为碑派(崇尚碑刻)与帖派(崇尚字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板桥体”;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法书
书法术语。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翰墨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金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指鐘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鐫刻品。《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钟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则创于秦代。两汉金石□并盛,汉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则造像勃兴,金器更少传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辑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则始于北宋欧阳修之《集古录》;摹其形状集为图谱,则始于吕大临之《博古图》。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风尤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发明六书指要,成为新兴的专门学科。
□真迹
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碑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清代段玉裁
明初书坛虽有宋克以图突破,但由赵孟頫提倡的恢复晋唐传统在书坛被广为接受。生活在明代前期的徐有贞(1407~1472年)的学书历程仍在这一框架之中:早年学欧、褚,中岁学王,晚年学怀素,同时关注宋人。从现 ...
明初书坛虽有宋克以图突破,但由赵孟頫提倡的恢复晋唐传统在书坛被广为接受。生活在明代前期的徐有贞(1407~1472年)的学书历程仍在这一框架之中:早年学欧、褚,中岁学王,晚年学怀素,同时关注宋人。从现今所能见到徐有贞的墨迹来判断,他似乎也受到黄山谷和陆游等人的影响。无论取法哪家,向宋人学习是对元代以来一直鄙弃宋人书法的又一方向性的突破。徐有贞是这一方向性突破的先行者。他的这一作法,也影响到他的外孙祝允明。因此,我们也把徐有贞视为“吴门书派”的先导者。
徐有贞的行书作品,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如他的《行书题识》(图1)则明显有王、褚的体貌和笔意。而他的《墨竹歌卷》(图2)则已带有宋人欹斜与开张的体势。知其渊源,临习时便容易把握其书的特点。附图中有笔者所临《墨竹歌卷》(图3),其体貌和章法基本遵循原作。
临习要点:此作略带黄山谷与陆游行书的特点,构字每有伸手挂足之处,与晋唐字体相比,显得有些变形与夸张。我们在临写时要把握好这个变形与夸张的度,过犹不及。
资料记载,《孔子庙堂碑》书成后,唐太宗十分珍赏,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刻石,“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既毁”。后虽多有翻刻,因年代久远,风化剥损,大失原貌精神。我临此帖的母本是1989年上海书店出版的 ...
资料记载,《孔子庙堂碑》书成后,唐太宗十分珍赏,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刻石,“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既毁”。后虽多有翻刻,因年代久远,风化剥损,大失原貌精神。我临此帖的母本是1989年上海书店出版的影印本,其虽有模糊残缺处,但与其它版本的字帖相较,则可称完美,能展现原作的风貌。我学书,从颜柳起步,但最为钟情的还是欧、虞、褚的楷书。欧书险峻,褚书灵动,虞书劲健圆润,中和了欧、褚的优点,突出了静穆典雅的个性。我临《孔子庙堂碑》多年,现将一点心得说出,以供同道们参考。
《孔子庙堂碑》原碑每字约28mm,属于通常所指的中楷范围,初临的字格在35~40mm较合适。纸用质地细润的毛边纸或宣纸,纸质地粗行笔易干涩,太光滑不易收笔,忌用光纸,否则无法表现笔意。笔用兼毫,如七紫三羊之类,市面上的水源、晴风等中号笔也很好用。墨以常用的书画墨汁加清水再用墨条研磨,这样既可在研磨中调节性情,又可理顺思路。经过研磨的墨精亮厚重,富有光泽和立体感。砚用毕即洗净,不留余墨,因宿墨易生渣沾笔,使笔毛生硬,影响写字效果。临习前,须认真读帖。临《孔子庙堂碑》,须将精神放松,建立一种虔诚的理念,找到感觉后, 再铺纸濡墨,所谓意在笔前就是指的这种状态吧。对临为临此碑的一种方式,观察虞书的内在构成,看一字,写一字,把握疏密巧拙,领会虞书看似平正,实则无一笔平铺的特点,体现线条的灵动和收笔的凝重。临字在格子中的比例约占四分之三左右,临几遍后,与原帖对照,找出毛病和差距,不断修正。对临要下扎实的功夫,争取每字能临上二三十遍,使字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加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对临,可通过背临来增强认识度,对虞书的笔法印象深刻后,可不看帖来临写。背临应与原帖对比,力求与原帖接近。背临熟练后,头脑中已有虞书的牢固影子,能扎实地把握虞书左紧右舒、修长秀美、方圆相兼的内涵,达到笔意相连、行气相通的境界。意临还需时时回顾,反复琢磨,感受笔至心灵的乐趣。
常说字如其人,在某种角度上也可看出字是人格的化身。写好字,除下功力外,还须具备一定的才情和文化功底。唐太宗曾高度评价虞世南,称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习虞书,应追求虞世南的品格气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全面修养,才能达到上佳的习书目标。顺拈小诗,平仄不计:“欧虞楷则冠三唐,法度精微数《庙堂》。静穆端舒称妙笔,千年“五绝”得流芳。”以表述我学虞书的心得。
王世贞评徐有贞书法:“天全翁出入长沙(怀素)、襄阳(米芾)间。余尝评其书如剑客醉舞,僛僛中有侠气。”文徵明尝谓:“吾乡前辈书家称武功伯徐公,次为太仆少卿李公。李楷法师欧、颜,而徐公草书出于颠、 ...
王世贞评徐有贞书法:“天全翁出入长沙(怀素)、襄阳(米芾)间。余尝评其书如剑客醉舞,僛僛中有侠气。”文徵明尝谓:“吾乡前辈书家称武功伯徐公,次为太仆少卿李公。李楷法师欧、颜,而徐公草书出于颠、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枝山)早岁楷法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由此可见,徐有贞的草书上承旭、素,下启明代草圣祝枝山。因此,他的草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绝非一般人可比了。
徐有贞《草书刻帖》,虽只寥寥数行,但其刚健劲挺、潇洒流畅的笔致,摇曳多姿、疏密有致的分布。如果有临张旭或怀素草书的经验,临徐有贞《草书刻帖》就更容易上手。
临习要点:
一、留意其精妙的笔法,注意其连绵的气势和运笔过程中提按、快慢的节奏,注意疏密、欹侧及揖让等章法布局的变化。
二、下笔应果断,勿迟疑;笔力应强劲,勿软弱;使转应灵活,勿板滞;挥洒应大胆,勿拘谨。
沈周不仅是“吴门画派”的杰出领袖,也是“吴门书派”的先导者之一。在他的影响下,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吴门书画大家相继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明星。 沈周书法早年学沈度,但最终改学宋代极 ...
沈周不仅是“吴门画派”的杰出领袖,也是“吴门书派”的先导者之一。在他的影响下,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吴门书画大家相继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明星。
沈周书法早年学沈度,但最终改学宋代极有个性的文人书法,从台阁体转向文人书法,是对元代及明代前期鄙弃宋人书法的一种突破。他在40~50岁前后的10余年中,对苏轼、黄庭坚、米芾这3位个性极强的宋代书法大师都作过一番追溯和摹拟,力求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法个性语言,至50多岁后至83岁去世,便基本稳定在黄山谷一体,形成略掺己意的面目。
沈周《行书自书诗轴》是其书法成熟期的代表作,临习要点:
一、要有临摹黄山谷行楷的基础,对黄山谷书作的体式非常熟悉。
二、用笔特征与山谷相类,结字中宫收紧而四周向外放射。撇捺、横竖伸展放逸,横画用笔爽利,不像山谷行书那样一波三折。
吴宽也是吴门书派的先导者之一,他与文林(文徵明之父)为同科进士,因而文徵明有机会向他学文。吴宽不但“以文行有声诸生间”,而且亦擅书法。他的书法主要是学苏东坡的行书,不杂他体。在这一点上,与徐有 ...
吴宽也是吴门书派的先导者之一,他与文林(文徵明之父)为同科进士,因而文徵明有机会向他学文。吴宽不但“以文行有声诸生间”,而且亦擅书法。他的书法主要是学苏东坡的行书,不杂他体。在这一点上,与徐有贞、沈周、李应祯等一样,冲破了元人鄙弃宋人书法的藩篱,果断地取法宋人。同时他又注意与徐、沈、李等人拉开距离,避开他们所取法追踪的宋人,独师苏体。都穆评其:“(吴宽)书翰之妙,识者以为不减大苏。”宋人书迹在明代时流传甚多,保存也相对完好。晋唐人书在明代大多只能从刻帖中看到,经过辗转翻刻,离原迹精神面貌渐远。因此,从宋人墨迹中获取笔法对于明代书家来说是明智之举。这正是吴门书派先导者们的开拓之功。事实上,祝、文引领吴门书派崛起至兴盛,也都得益于此。
吴宽《行书诗稿》(图1)系故宫博物院藏品,从作品来看,都穆评语不妄,气韵确实不减苏东坡。因此,如果已有临摹苏字的基础,再作临摹(图2),便相当顺手。笔者曾对苏轼多种墨迹有过精心的临摹,今选本人临苏轼《前赤壁赋》(图3)一节。感觉临吴宽行书要比临李应祯行书轻松得多。
临习要点:
一、笔势的连绵要表现为笔断意连,字与字之间的连绵笔意尤需注意。
二、结字较紧,且略带扁斜,一如苏字结体。
汉字称为方块字,是就其字形而言的。为了写好这种字形,古往今来人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唐代创制的“九宫格”就是个好方法。
九宫格,就是在一个正方形的格内画成一个“井”字。写字前先把帖上的每个字按“九宫格”画好,然后根据每个字在九宫格中所占的位置练习,因为这样成效较大,所以延续至今。这种临写方法,颇像绘画一样。初学绘画者,为了把画画好,常把原画样和画纸上打出若干个小方格,再按着原画样在方格相应的位置上画,这样就大体不会走样。九宫格呢,只不过是用来写字罢了,其道理与绘画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米字格”,就是在一个正方形内画四条线,正好成为一个“米”字,所以大家都叫它“米字格”。现在书店里卖的字帖和描红练习本,大都是采用的这种形式。米字格比九宫格简单,易于掌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汉字变化多端的生动活泼的气势。这两种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要按每个字的规范去写,待到精熟以后,就可以离帖写字了。不然,都写颜真卿,千人一面,没自己的特点,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展祖国的书法艺术。这也就是出现颜、柳、欧、赵和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诸多书法流派的原因。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汉字也是一样。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检验,汉字形成了它特有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汉字就写不好了,更谈不上认。
过去有一个人写字不讲规矩,非常潦草,人们看不清,就找他问写的是什么,他说:“谁让你们不早些问我?现在隔了这么些日子,我也忘记当时写的是什么了。”你看,这不是很荒唐的事吗?
其实,写字像这样不讲规矩的人也有不少。比如“用途”二字,如果按着字的规矩去写,人们就好认;如果不讲规矩,任意写下去,就让人费神了。
实际上,写字不讲规矩,是一种“无政府主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自以为是,这是很不严肃的。胡乔木同志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语言文字工作是历史的产物,是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发展的。所以,正确地书写文字,是极为重要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