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袍哥”与青帮、洪门齐名,在清末迅速壮大后,最终结局如何?
四川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出现了多个长寿之乡,比如有名的都江堰市、眉山市彭山区、长宁县等90岁以上人口均超过千人。因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邻居也很多,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青海。
在如此人杰地灵的地方生活,四川人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耿直。在《傻儿师长》里面的樊傻儿,有一句口头禅:“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值得一提的是,樊傻儿的原型是抗战名将范绍增将军,而他口头禅里提到的“袍哥”,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在民国时期,四川的袍哥与青帮、洪门并称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袍哥”有如此地位,为何很少被提起?“袍哥”的成员都是些什么人,是如何聚集在一起的?
要弄清楚“袍哥”的来历,首先从名字着手。此名来源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又因为袍与胞谐音,也可以理解为同胞之哥弟。《汉留全史》第36页这样写道:“你穿红来我穿红,大家服色一般同。你穿黑来我穿黑,咱们都是一个色。即此义也。”“按照袍哥”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起源于明末清初,清朝末年迅速发展壮大,泛滥于民国时代。
1644年清军入关,取代了明朝。随后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武力镇压,结果是不好的,出现了“驱除鞑虏、反清复明”的呼声,天地会由此应运而生,而天地会其中的一个分支叫做“哥老会”,在道光、同治两朝以后,哥老会逐渐流入四川,四川便通称为“袍哥”。之所以能一呼百应,迅速壮大,是因为有着共同的意愿和奋斗目标。
“袍哥”的核心乃“忠义”二字,初衷是很好的,他们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信条,加入的人五花八门,有富豪,有穷人,有痞子,也有文人。但都以“讲豪侠、重义气、解放推食、急人之急”相号召,相聚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袍哥”之中也被分成了两拨人,他们被称之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清水袍哥的头头称“舵把子”或“社长”,浑水袍哥习惯叫头头为“老摇”。清水袍哥倾向于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该经商的经商,正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而浑水袍哥习更接近与地痞无赖,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
即便如此,袍哥的内部,依然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排行分五个等级,分别称为头排、三排、五排、六排、十排。在清朝末年时,随着清朝朝廷的日趋腐朽,反清的呼声日高,袍哥的势力也日趋壮大。在“保路运动”中,袍哥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功不可没。被保护的铁路叫:川汉铁路。这是四川当地人集资修建的,却要被清廷抵押给英法德等银行,所以就发生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的顺利开展,让清廷倍感压力,只能调湖北新军入川,而正因为如此,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袍哥的壮大,还间接为辛亥革命出了一份力。为此,袍哥的社会地位也与日俱增,就连军阀尹昌衡都在成都公开建立过袍哥堂口,还亲自担任“舵把子”。“袍哥”的这一转变,也让其性质产生了质的变化,在历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也不难理解了。
虽然“袍哥”的初衷很好,但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也难免会变味。比如他们的经济来源就很值得商榷,一部分来自成员交的会费,还有有钱袍哥的投资;一部分来自拜码头、开茶馆的收入;但更多的是来自见不得光的收入,正因为如此,“袍哥”终究只是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组织,一盘散沙。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不断被收编,不断被同化,最后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无影无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