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德国对元首爱恨交加?《希特勒回来了》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0
分享至

  都说历史能抹平一切伤痛,从当前的德国来看,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

  2015年,由大卫·温德特执导,奥利弗·马祖奇、费比安·巴什等主演的喜剧电影《希特勒回来了》一度引发了关于希特勒问题的思考。

  在这部看似喜剧片,实则是社会伦理片的电影中,希特勒作为穿越者,在现代社会虽然有很多啼笑皆非的遭遇,但却很快适应了现代社会,就和德国人民很快适应了希特勒回来了一样。

  影片中的希特勒在勃兰登堡广场上的遭遇看尽了德国民众对于希特勒的爱恨交织,虽然他们一度认为希特勒只是一个狂热的模仿者,但对于整个“模仿者”人们仍旧没有表现出过多的震惊,反而不断要求与希特勒合影,作为映射现实的影视作品,整个场景强烈得表现了当前德国对希特勒的总体情感,那就是“不恨”。

  据静夜史留学德国多年的大学导师讲,在德国,讨论希特勒一度是被禁止的事。的确,作为战败国,德国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领土被夺走,背负巨额战争赔款,被分割占领的德国在战后还经历了异常彻底的法西斯清算,这使得德国对战争罪行的反思比日本要彻底很多。

  因为德国在战后的“反思”,希特勒一度成为禁忌词,纳粹的旗帜等都被明令禁止,所有和纳粹有关的人都成为德国的公敌,比较典型的是1968年11月7日,一位名叫贝娅特·克拉斯菲尔德的妇女在基民盟一次党内会议上给了时任西德总理库尔特·乔治·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时的基辛格贵为联邦德国总理,但他年轻时曾是纳粹德国的外交部广播局副局长,也是纳粹德国时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主要助手之一。此次事件后不久,基辛格下台,德国的反省也开始加速,并于1970年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华沙之跪”。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在同盟国帮助下德国相对彻底的战争反思,才让德国在二战后甩开了战争的包袱,经济快速腾飞,并迅速融入了欧洲大家庭,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引擎。可以说,德国的去法西斯化意义深远。

  但是,作为德国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纳粹对德国的作用却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希特勒作为大魔头客观上也有为德国夺取生存空间的努力,消灭犹太人不仅仅是希特勒的手段,更是当时整个欧洲的大势所趋,希特勒也是殷切希望德国强大的。所以单纯因“成王败寇”就全面否定了希特勒,是对德国历史的极大不负责。

  所以在90年代以后,德国极右势力沉渣泛起,怀念希特勒的声音越来越多。而在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持续负增长,德国老龄化加剧,再加上难民危机的愈演愈烈,德国社会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像《希特勒回来了》中表现的那样,德国是呼唤希特勒这样的政治强人的。

  就像今天的俄罗斯越来越怀念斯大林一样,也许斯大林统治时期,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并不如意,但起码国家强大,民族自豪感爆棚。相比于当下奄奄一息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怀念政治强人时代无可厚非。

  德国也是一样,民众从不伟大,在他们眼前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时,他们呼唤政治强人,尽管这个强人不一定能带来改变,但改变总比死气沉沉来得好。

  所以随着社会矛盾的积累,德国怀念希特勒的人会越来越多,所谓的仇恨只是相逢一笑,毕竟眼前的利益才是根本。

  而因为70多年历史的沉淀,昔日的残酷细节多半被遗忘或者被掩盖,希特勒的形象虽然更模糊,但无疑更加完美和高大了,这也是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捧希特勒的原因。

  概括起来,在当下8100多万德国人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希特勒趋之若鹜。但随着德国社会不断出现的矛盾,将希望寄托在政治强人身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希特勒不恨反爱的人也越来越多。

  希特勒是历史人物,但后人对他们的情感又不得不加上了当下社会现状的影子,所谓借古喻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静夜史君
静夜史君
历史爱好者
3585文章数 4423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