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关东军在今沈阳郊外的柳条湖爆破了满铁线路……政府和军部采取不扩大方针,但是关东军占领了全满洲的主要部分,(日本)政府予以追认。”
事变发生后,日本当局完全清楚发动事件的元凶。之后若槻内阁召开阁僚紧急会议。会前,若槻首相特意询问陆相南次郎道:“关东军此次针对暴戾的支那军的行动,的确是为了自卫吗?你相信吗?”会议期间,外相币原喜重郎宣读了外务省获取的各种情报,“其情报多对陆军不利”。阁议最后确定了“维持现状,不扩大的方针”。
9月21日,中国政府代表向国联秘书长提交照会,请求国联“立即采取办法,使危害国际和平之局势不致扩大”。为此,芳泽谦吉在发给币原喜重郎的极密电报中不无忧虑地报告: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将千万中国人民卷入战争当中。中国学界的主流看法,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是有预谋的行动,是日本帝国主义实施大陆政策的关键步骤。六年后发动的七七事变,则是日本彻底落实大陆政策,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
日本关东军
日本侵占地图
日本学界也有“十五年战争说”,承认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太平洋战争之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但是却对九一八事件后进行的所谓的“不扩大方针”大肆渲染,达到为日本政府侵华责任开脱的目的。
如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记述九一八事变:
2010年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中的《日方报告书》,对九一八事变的记述是:
1931年9月18日,奉天郊外的柳条湖满铁线路被爆破,是以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与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为首的谋略……他们在满洲的武力发动,也展开了反政府及陆军指导部基本方针的行动”,“9月19日,若槻礼次郎内阁决定了不扩大方针,但陆军指导部容忍关东军的行动,要求政府对朝鲜驻军的越境,不视为违背不扩大方针”。
日本主流史学界对九一八事变的记述往往与上述套路类同。认为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部分军官的擅自行动,而日本政府采取了不扩大方针,之后日本政府因形势变化追认、承认伪满洲国。
而对六年后的七七事变,几乎也是同样的叙述模式,“不明枪声”引发驻华北日军发动武力,政府及军部采取不扩大方针,引形势失控“迫不得已”政府决定出兵,最终走向战争。
日军进攻沈阳
九一八事变虽已过去80年,但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据《读卖新闻》2005年民意调查,日本国内承认对外发动的所有战争属于侵略战争的为34.2%,另有33.9%的人认为对中国的战争是侵略战争,但对美国的战争不是侵略战争。
日本民众如此畸形地看待历史,日本部分学术研究的影响“至关重要”。没有战争反省意识的日本政界及右翼团体在幕后推波助澜,以及媒体、文化、教育各界潜移默化论述,日本民众的注意力被引入日本“并非好战”、“没有领土要求”、“”除了战争,没有其他任何出路”的狭隘观念。
日本侵华时期的妇人会,自愿为伤残士兵
这为彻底撇清日本的战争责任,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埋下了难以消除的阴影。根据历史的微观考证,九一八事变确实是石原、板垣等关东军幕僚军官首谋发动,日本政府最初确实出台了“不扩大方针”。
关东军占领沈阳
“如果理事会依据(盟约)第11条采取的措施有效……我方不仅无法阻止其通过,而且如若不服从其裁决,将依据第16条规定予以制裁……或许有的国家与我断交……将使我之立场愈发困难,军事占领长期持续的结果,不仅难以达到增加权益之目的,相反有招来削减之虞,诚希望尽早收拾时局。”
日本内阁
从当时的日本外交和政府来看,的确有意不扩大方针,但是彼时日本政府已经无力约束军部和驻外部队了,更由于满铁总裁松冈洋右在国会上公然提出“满蒙生命线论”他说:
满蒙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存亡问题,是我国民的生命线,无论在国防上、经济上均是如此”
维护和扩大“满蒙权益”不仅是实施大陆政策的重要链条,更是日本决策层最终压倒一切的战略性抉择。正因为“满蒙因素”所致,早在1925年11月奉军大将郭松龄倒戈,兵逼奉天时,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吉田茂立即电请政府出兵援张,关东军随即出兵挡住郭军锋芒,救了张作霖,目的自然是为了扶持亲日的奉系军阀,维护和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
张作霖与日本人协商
所以随后日本政府、军部、外交机构、财阀,乃至昭和天皇均旗帜鲜明地支持驻外军队的侵略行为,甚至不惜冲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后退出国联,承认伪满洲国,从而揭开十五年战争的序幕。
溥仪主持伪满洲
换言之,正是九一八事变,迅速统一了日本朝野上下先吞并中国东北,再染指华北,最后侵略中国大陆的基本国策。至于日本学术界鼓吹的“不扩大方针”只是为他们当年的罪行逃脱责任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