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胡曦予 栾琨皓 文/杨先华
郝国扣,1949年10月出生于天津。在南海舰队服役三年,上战场前曾留下遗书,1969年10月1日光荣参加新中国成立20周年天安门受阅。昔日遇见生死,如今回归平凡,他信念不改,一辈子跟党走。今年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郝国扣收到了一份意义特殊的礼物,同时他还希望达成一个心愿。
一个想法 一封遗书
父母都是货运工人,郝国扣从小在子牙河的货船上长大,83吨的货船往返于天津与河北省衡水之间。原本居无定所,出生无名,在船上乱跑奶奶怕他掉入河里,所以取名“锅扣”,1956年公私合营船上交国家,郝家在西于庄落户,到派出所上户口,民警说“锅扣”不好听,于是改叫“国扣”。
家里孩子多,排行老二的郝国扣“自由生长”,但他很有主见,年少时只有一个想法:一辈子跟党走。1968年天津首次征兵,18岁的郝国扣毅然报名。当时抗美援越战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进入南海舰队的郝国扣来到广西,仅训练了一个多月便要上战场参战。“我们是南海舰队陆战高射炮九团,当时八团已经在前线,我们马上要出战。一门炮八个炮手,我是四炮手,负责监测飞机飞行,直飞直打、斜飞斜打。”郝国扣说,“当时部队已经来到友谊关准备参战,我们都写好了家里地址和遗书,罗到一起。那时候不害怕,只有兴奋。”就在开战前几天美越谈判,宣告停战。
一堵人墙 一次受阅
离开广西,郝国扣的部队回到海南,驻守加来军用机场。不甘人后的郝国扣事事冲锋在前,1969年新中国成立20年大庆,要选拔方阵去北京受阅,郝国扣报名并顺利入围。“那时候不是选上直接去,而是一路走一路练,6月我们从海南出发,7月到广州沙角训练,我记得很清楚,8月1日沙角大海啸,堤坝被冲垮,我们得到命令前往防洪护堤,每个人抱着稻草铺到堤坝上,人拉着人构成人墙,海浪直接拍打到每个人身上,没有人退缩。”
经受了海啸的考验,10月1日的受阅多了一份荣耀,“印象很深,陆海空三军方阵,前面是陆军,我们海军是第二方阵,横排面80人,竖排面40人,我是第五排第23个。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我们拿着语录本,走过天安门时,我们举起语录本高喊‘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万岁’,走四步再喊一遍。”
一本《红岩》 一段往事
从1968年到1971年,在靠近三亚的加来机场服役三年,作为野战部队,郝国扣和战友们生活艰苦。“当时一天五毛三的伙食费,物资匮乏,部队里就自己做酸菜、腌咸菜,还在河堤上种菜补充伙食。”因为认真准确,在部队郝国扣从四炮手升为三炮手,也就是最为重要的“测手”,肩负测量瞄准目标距离的任务。兵营岁月,郝国扣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励志书籍,他说《红岩》对他影响最大,在部队他两次获得五好战士、三次获得营级嘉奖。
1971年郝国扣退伍回津,先在天津五中校办工厂上班,后来进入自行车零件厂,为红旗、飞鸽等当时的天津名牌提供零件。1976年抗震救灾,受过炮火洗礼的郝国扣依然冲在最前面,一干就是几个月。“后来女儿到海南旅游,说爸爸我想去你战斗过的部队看看,我说去吧。不过加来机场是军用机场,很遗憾她没进去,但那段往事和记忆都在。”
一顶帽子 一名战友
与郝国扣相识是个偶然,我们《生于1949》栏目之前采访到的人物很多其实也是偶然。北辰区蓝岸森林社区进行“我骄傲,与共和国同龄”活动,数十名生于1949年的老人来到党群活动中心,郝国扣并不显眼,但当他说出自己的经历时,同来的老人都投去惊讶的目光,我们认定了他是我们要找的人。回去换衣服,准备接受采访的同时,郝国扣还带来了一顶帽子,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949-2019,70周年纪念”。这是郝国扣刚刚收到的,他十分珍惜,虽然只在兵营三年,但这份特殊的礼物说明,祖国并没有忘记他们,没有忘记千千万万为新中国付出青春乃至生命的最可敬的人。
采访尾声问郝国扣还有什么心愿,他告诉我们他想寻找一名当年的战友:宋归家,4443部队一营二连,退伍回到天津大港就断了联系。“战友之前感情深,那时候全连就一挺机枪我扛,扛了十几公里扛不住了,战友就接过去,十几斤的机枪,他给我一把冲锋枪,我忘不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