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7194字,预计阅读12分钟
关注学校战略不仅要看学校计划做什么,还要看学校对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路。
注:一读EDU编辑部对文件原文略有编辑、调整。
北京大学国际发展战略
——全球卓越:面向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01
第一章:时代挑战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时代背景以“变”为常,而当前世界又正处于新旧技术范式转换期,全球形势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着共同的机遇和挑战。继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人类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以创新为驱动的信息时代,并正走向边界消融、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
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融合物理、数字、生物等新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广度、深度席卷全球,对各行各业带来系统性、颠覆性的变革和影响。新思想新理念竞相迸发,新技术新业态应运而生,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新动能新发展汹涌澎湃。
作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与这一历史性变革深度交融,相伴相成。大学既深深受益于变革带来的广泛机遇,也深刻感知到变革所带来的重重挑战:
新的技术手段加速改变知识传播方式,打破大学对高深知识的垄断,从根本上挑战大学的存在;
新的科技革命持续汰换旧有知识和技术,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对大学现有的学科结构带来深度冲击;
人工智能强势而来,日益迭代传统型技能和重复性劳动;
人类社会对具有人文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引领型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亟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技术条件使得学习形态更加自由灵活,时间空间已不再成为束缚,个性化教育因势而兴并加速普及;
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正由高校向企业位移。
开展全方位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成为高校应对挑战、永葆生机的必然选项。
当前,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高校正以“双一流”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质增效,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想。
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始终挺立潮头、不负使命。建校120余年来,一代代北大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铸就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写下了追求真理、培育英才、创造新知、报效国家、贡献世界的光辉篇章。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今天的北大,以面向未来的责任与担当,扎根中国大地,汇聚全球资源,着力构建北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智识高地和学术共同体,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不断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新人,广泛孕育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
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图普访问北大,并发表题为“焦虑时代下的全球大学(Global universities in an age of anxiety)”的演讲。(来源: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官网)
02
第二章:发展理念
北京大学国际发展战略(简称国际发展战略)是北京大学积极回应时代变革、履行大学使命的应答;是北京大学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延展全球足迹的纲领;是北京大学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在国际化维度上的全面部署和具体体现。
国际发展战略将致力于推进北京大学新一轮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以蓬勃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破除发展壁垒、集聚优质资源、激发前进动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开源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产学研之间的全球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推动北京大学办学治校从规模驱动走向内涵发展,从内向形态走向全球共融,从跻身一流走向卓越引领。
“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启的信息时代又称“云时代”,强调数据、信息、知识、资源的开放、融通、共建与共享。针对新时代的挑战,国际发展战略以“云”的英文单词(CLOUDS)中每个字母所开启的相应单词词义为原点,构建体现北大特质、契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发展理念体系。
发展理念“CLOUDS”中包括五个发展维度:“创新”(Creativity)、“引领”(Leadership)、“开放”(Openness)、“独特”(Uniqueness)、“多元”(Diversity)和一个发展使命,即“塑造”(Shaping)。
C代表Creativity(创新),是国际发展的战略方针。
创新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协同创新来解决,国际协同创新成为科学研究的常态,大学与企业等组织在创新链条上的界限日益模糊。大学要继续保持在前沿科技、创新创造领域的独特地位,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融入国家,融入世界。
“北大是常为新的”。北京大学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特别是科研国际协同创新能力,广泛汇聚全球优质科研资源,将自身深度嵌入世界知识生产的宏大体系中,努力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创中心。
L代表Leadership(引领),是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的战略担当。
挺立潮头、引领时代是北大人永远的担当。未来的优秀人才既要具备复合知识背景和开放、包容、协作精神,又要在特定方向精深钻研,具有创新、探索、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国际理解和多元文化浸润的基础上。
北京大学追求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就必须革新教育教学体系,为全球育人才、在全球育人才,赋予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心、创造力,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中国智慧与全球视野,能够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
O代表Openness(开放),是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的战略路径。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全人类的互联程度前所未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层出不穷。更没有那个国家、哪所大学、哪个人能够脱离同伴而存在,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或凭一己之力来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扩大开放、加强交流、增进合作,是当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北京大学要持续深化与全球高校、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开源办学、开放发展。要不断拓展交流范围,深化合作实效,积极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国际学术共同体。
U代表Uniqueness(独特),是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的战略底蕴。
新的全球化时代是一个个性特征更加鲜明的时代。美美与共的前提是各美其美。每一所大学所在的国家和民族,以及每一所大学特别是顶尖大学自身,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这是文明交流互鉴、高校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
中华文明和中国高等教育绵延数千年,有着独特的内涵价值,是人类文明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中华优秀文明和北大光荣传统在这里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在新时代,北京大学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北大风格的国际发展道路,以独特之姿屹立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为世界高等教育增添东方色彩。
D代表Diversity(多元),是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的战略载体。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多元、独特与融通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一方面,在日趋多元的当今世界,多样性和多元化也成为一所国际化高校的基本生态。同时,将多元发展力量和办学要素熔铸在一起,也构筑起了学校国际发展的坚实载体。
“百花齐放春满园”,北京大学将充分尊重、欣赏、呵护文明多样性,积极构建兼容并包的国际多元文化环境,广揽天下英才、建设品质校园,众志成城打造海纳百川、和谐美好的国际智识高地,促进全球智识集聚共享、交融共生,迸发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CLOUDS”理念的落脚点在“S”,即Shaping(塑造),这是统领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的战略使命。
其核心是提升北京大学和北大人引领时代、贡献世界的能力,即“全球塑造力”。它通过认知、赋能、行动三者的高度统一来实现集体(北京大学)和个体(北大人)的立身、立言、立功与立德。
它融合学习力、胜任力、行动力、创造力、领导力、贡献力、感召力等于一体,与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的理念实践一脉相承,与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相辅相成,与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
全球塑造力的对象可实(如塑造产品)可虚(如塑造品格),范围可大(如塑造世界)可小(如塑造自我)。北京大学和北大人的全球塑造力,凝聚在这里培养和走出的能够引领未来的人身上;闪耀在这里产生的全球卓越科学技术和思想理念上;体现在这里英才辈出、潜心育人的师者身上;蕴含在这里滋养精神、陶冶心志的国际化品质校园上,也升腾在它所构筑的特色鲜明、融通内外的国际学术共同体上。
北京大学将以国际发展为动能,通过培育全球卓越的人才、涵育全球卓越的思想、创造全球卓越的新知和技术,大幅提升北京大学和北大人的全球塑造力。而北京大学和千千万万北大人所展现的这种全球塑造力源源不断汇聚在一起,也必将生发强大正能量,积极塑造新时代的美好个体、美好社群、美好中国、美好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京大学的卓越智慧和无穷力量。
北大学生在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图普演讲现场提问(来源: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官网)
03
第三章:推进路径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未来的北京大学将是一个高度智能化、人性化、多元化的国际智识高地。全球师生在此根据个性化需求相互选择,形成流动的学习共同体。
在此蓝图指引下,从发展理念出发,明确国际发展战略六大推进路径:推进科研国际协同创新、培育全球卓越人才、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争创国际交流独特范式、打造一流国际智识高地、优化全球合作协同体系。
整体而言,创新、引领、开放、独特、多元、塑造这六大理念指引所有路径,每条路径也都蕴含所有理念,形成一个对应矩阵。具体到每一条路径上,其内容又重点呼应、体现其中一项理念,形成更为明晰的路径选择。
以增强创新创造实效为方针,推进科研国际协同创新
以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聚焦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注重连接中国与世界、人文与科技、理论与应用,以机构(项目)平台聚合创新“能量核”,面向科学前沿、重大战略需求、行业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大幅提升科学研究的原创力、生产力和影响力。
一是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科研国际协同创新。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紧盯世界科技最前沿,推动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际合作,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国际协同创新,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国际科研力量。
二是围绕提升学校科研实力推进国际协同创新。瞄准“第四次工业革命”动向,积极搭建国际平台、构筑合作网络,在全球范围开展跨学科、跨高校、跨国界、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汇集全球顶尖科研资源,助力布局和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推进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社科等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北京大学学科发展水平和科研综合实力。
以提升引领未来能力为主线,全面培育全球卓越人才
培育能够引领未来的全球卓越人才,关键在于构建北大风格、中国特色、全球领先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国际化的学生群体、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开环式的学习选项、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定制化的培养方案。
一是优化国际教育体系。立足燕园,放眼世界,打造中国特色、北大风格、世界一流的国际化“金课”体系,着力发展高端国际联合人才培养项目。汇聚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完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环境国际教育体系,形成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校园先进文化,培育复合型引领型国际化人才。
二是在全球培育人才。增加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赴海外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努力为每位在校期间的本土学生提供至少一次的海外交流机会,实现本土学生海外交流全覆盖。加强学生海外交流设计引导和管理服务,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跨界协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全球发展能力,并最终实现全球塑造力。
三是培育全球治理人才。汇聚国内外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合作资源,支持学生赴国际组织锻炼或就职,积极培育全球治理人才。通过精细化、机制化的项目运行,源源不断为国际组织输送人才,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发展贡献北大力量,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四是为全球培养人才。延揽全球顶尖生源,聚天下英才而育之。扩大高层次国际学生规模,优化国际学生生源结构,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筹建国际暑期学院,广泛吸引顶尖高校优秀学生来校交流研习。加大支持和整合力度,积极发展高端国际化硕博培养项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具有北大底蕴、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引领型人才。
以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为途径,构建好国际学术共同体
坚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交融互通,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不断拓展北京大学全球全方位共同体式全球布局,积极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
一是完善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体系。完善覆盖面广、渠道丰富、类型多元、重点清晰的全球互联体系,不断拓展北京大学对外开放的全球布局。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海内外设立特色项目或机构,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全方位交流合作。
二是着力建设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坚持强强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针,有步骤有重点有层次地与海外顶尖高校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实质性交流合作。积极筹建和参与国际大学联盟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形成点面结合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布局。
三是积极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人文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做好海外传播,凝聚友好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交流,在国际性组织、论坛和各类多边交流活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以中国特色北大风格为底蕴,争创国际交流独特范式
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为国际社会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公共产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北大智慧。
一是构建人文社科北大学派。依托北京大学学科优势和全球互联体系,搭建全球文明对话平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协同创新,唤醒人文价值、时代精神的回归与新生,创建具有北大底蕴、中国视角、国际影响的人文社科北大学派,提升北京大学和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做好“一带一路”相关工作。植根中华文明,坚持以文会友、以文化人,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大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为实现民心相通等奠定人才基础。重点支持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示范项目持续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学成效。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区域和国别研究院等机构开展“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并以此为牵引让全球优秀师生近悦远来。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规则制定。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引领者,肩负着沟通中国学术与全球学术的重任。北京大学在严格遵守国际通行学术规则的同时,更要积极参与到新的国际学术规则制定过程中,代表中国高校发出中国学术声音、贡献中国学术价值,促进国际学术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繁荣发展。
以多元聚才品质校园为载体,打造一流国际智识高地
既要积极引入“大师”,也要着力建好“大楼”,以满足全体师生日益增长的对国际化优质教学科研生活的需求。关键是要让人才“引留聚用”的渠道畅通无阻,让校园成为共建共享的高品质国际化美好家园。
一是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多元化。坚持引育并重、以引促建,以“高、精、尖、缺”为导向,揽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以顶尖人才为引领,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的动态金字塔式人才结构。要面向全球,建设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体制,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优化宽松包容积极的学术生态。要多措并举延揽全球顶尖学者和一流科研团队,锁定目标引入国际学术领军人物,积极吸纳深具潜力的杰出青年学者和国际博士后人才。要破除国际人才本地融入的壁垒,逐步为国际人才提供与本地人才无差异化的生活和教学条件,使国际人才在北大安居乐业。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教学水平和国际教学科研参与度。要依托各类科研平台打造国际化人才集群,形成独立PI与大科研团队并举的科研队伍组织形式,加强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系列队伍建设。
二是建设高品质国际化校园。建设功能融通的空间体系,提供优质的在校体验。拓展一核(燕园校区)多点(深圳校区、英国牛津校区等)、综合性与特色型(国际化校区)并举的校园布局,完善校园功能区划,推进无障碍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本土与全球交融共生、相得益彰的高品质国际化校园,充分满足每一位师生员工个性化工作学习成长的需要,实现校园聚人、条件引人、环境留人、文化育人。
以塑造国际发展动能为统领,优化全球合作协同体系
以上六大路径,不是单一推进,而是协同聚力、齐头并进,最终汇聚形成“全球塑造力”,推动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北大”。
一是体制机制协同。要深化学校、院系国际化发展制度建设,强化国际咨询委员会、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统筹作用,完善国际化发展的领导体制、责任体系、沟通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要运用整体性思维,打开现有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上的藩篱和壁垒,进一步完善有机、多元、高效的协同工作格局。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人才保障服务体系,提供一流配套设施与一站式精准服务。加快建设与国际化教学科研配套的网络平台与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国际师生的教育体验。
二是资源配置协同。要完善政府、社会、高校协同机制,实现资源的全球募集和高效配置,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汇流的资源供给局面。策划并实行新的筹资计划。同时,要形成先进资源配置能力,设立国际发展专项资金,对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大项目予以优先保障,并科学集约使用资源,确保其发挥最大效能。赋予院系更多更大资源配置自主权,充分调动全校国际发展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工作人员协同。要努力锻造具有卓越国际交流能力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队伍,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管理人员的互派互访。聘用在世界一流大学有杰出行政管理经验的专门人才,提升国际化管理服务效能。提高本土教职员工的国际发展能力,形成常态化、机制化的专项支持办法。
基辛格与北大师生合影(来源: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官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