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正史记载中,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病逝于23岁。而在民间,则一直盛传着另一种说法:清世祖这时并没有死,这位多情皇帝只是因为失去心爱的皇妃,痛不欲生,抛下皇位,去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传说中,他的儿子康熙后来多次拜谒五台山,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生父。其实,不论这些传说真假与否,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五台山这个佛教圣地,在崇信佛教的清朝统治者眼中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这里是位居众菩萨之首的文殊菩萨说法演教的道场,更因为这里有着几乎与佛教传入中国一样久远的历史。诸多因缘际会,五台山不仅成为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帝王垂青之所。
山西省境内的五台山,由东南西北中五座顶如平台的山峰环抱组成,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纪时,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也形成了海拔3058米的华北第一高峰——北台叶斗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其毗邻文明中心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五台山逐渐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印记,造就出它高人一等的文化地位。
一、五台山佛缘九位皇帝亲临
在历史上,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除五台山外其它三个没有一个皇帝亲自去过,只有五台山文殊道场历史上大约是有9位皇帝来过18次,尤其到了清朝的时候,康熙,乾隆,嘉庆也都来过五台山,民间有人传说顺治就在这里出家,哪只是传说,其实顺治没有来过。
清朝的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由于他们经常驾临五台山,所以这里与其他佛教名山圣地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的寺庙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着和尚,而黄庙里住的是喇嘛。五台山上的寺庙,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经过长年的毁损和重修,现存有100余座。很多的寺庙中,都留有与皇帝相关的印迹,尤以喜好游山玩水的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遗存最多,在黄庙中的首庙菩萨顶,就立有一通乾隆皇帝的御碑。
同年,两位西域高僧来到了当时还叫作“清凉山”的五台山。他们一眼相中了这片宝地,想要在此修建寺庙。然而当时的清凉山被道教所占,两人的愿望无法实现,只得奏知汉明帝。在皇帝的主持下,两位高僧与道教徒约期斗法。斗法的内容是焚烧经书,以别真伪。也许真有菩萨保佑,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而佛经却“烈火不烧”。不久之后,由汉明帝亲自参与命名的“大孚灵鹫寺”就在五台山落成了。千年之后的今天,它有了另外一个名字。
二、显通寺五台山佛教之始
显通寺的前身可以讲就是“大孚灵鹫寺”,据说是摩腾、竺法兰用法眼见到五台山这个地方形似印度的灵鹫山,认为这个地方是一个东方演教的一个殊胜的道场,然后就奏建,就是给皇帝上奏,在这建了“大孚灵鹫寺”,后来几经毁灭,后来又恢复,后来就是今天的大显通寺。
佛教何时传入五台山,现在基本上在学界有三种说法,也就是一种就是东汉说,一种是西晋说,还有一种是北魏说,那么无论如何北魏说在这个时候是既有文献的依据,也有文物的实证,这样的话两文结合在一起,北魏时期(传入)是确凿无疑的,最晚也是北魏,那么东汉说呢,更多的是被教内人所认可,或者所传播,出于这个宗教信仰也罢,还是出于一些愿意更多的把五台山的建山史提前的这个愿望也罢,心理也罢,更多的好像人啊,愿意相信这个东汉说,这个大显通寺的前身就是“大孚灵鹫寺”,这个说法。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文殊师利出生于舍卫国,父名梵德。他从母亲的右肋生出,紫金色皮肤,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因为他出生的那一天,家中出现了天降甘露、地涌七珍等十大吉祥瑞兆,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妙吉祥。在印度大乘佛教里,文殊是佛陀释迦牟尼座下诸菩萨之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他智慧第一,能破解大千世界任何的烦恼魔障,是诸佛之师,菩萨之母,甚至还是佛陀的师祖,只是应因缘而化现为菩萨之相。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凡是大乘法会,均有文殊参加。他不仅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以很大的帮助,而且深解大乘空义,在辅助佛祖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方面,文殊菩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佛教信仰中,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地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他们分别表征着智、行、悲、愿四大佛教义理。对四大菩萨的信仰,又逐渐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场。其中,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四川峨嵋山的普贤菩萨,苦行第一;浙江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慈悲第一;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大愿第一。而诸菩萨之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又居于首位。
文殊菩萨,因为文殊智慧第一,只有文殊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佛的智慧,再一个就是它大乘法会文殊几乎都参加,然后和佛陀构成了一个有趣的一个弘法结构,就是两个人一唱一和,有时候文殊往往请法,然后佛陀呢,来讲法,但是有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呢,佛陀还要故意设问,或者反问文殊,明知故问,这样的话,然后文殊再来解法,两个人的一唱一和,互相互补,然后来共同启发法会大众来悟入甚深的大乘佛法,最后不是一般是皆大欢喜,所以说文殊由于是又是智慧菩萨,又是首席菩萨,又是往往被称做法王子,往往又称作青年学佛的导师,这样的话大乘佛教里往往以文殊来表征大乘佛法里头的智慧,般若智慧。
在佛教传说中,五台山虽然在东汉时期便已建起了寺庙,但这里真正成为世界佛教的一处圣地,还是仰仗文殊菩萨的力量。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五台山由于种种因缘,逐渐成为了佛教虚幻世界里文殊菩萨的住地,并随着文殊信仰在唐代的隆盛而名扬海内外。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说当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宝。后来他得了天下,自然要实践当初的诺言,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就将五台山奉为“祖宗植德之所”。
从唐代皇帝来看,共同认为这个“五台山者,文殊密宅,乃我祖宗植德之所,是我祖宗植德之所,尤宜建寺度僧,云云。”你像武则天还认为她是佛的化身,所以就愈发来强化对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她是根据唐太宗,对五台山的重视,所以她也非常重视五台山,也非常重视《华严经》,她不是还专门组织了国家译场,专门又翻译了《八十华严》,使《华严经》更加完备。
在唐以前,《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这段经文虽然指出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是东北方的清凉山,但是并未说明清凉山就是五台山。在唐代,这一演化过程由两位高僧正式完成了。
著名的高僧,法藏法师还有澄观法师,他们翻译华严,研究华严,著书华严,那么关键核心的是他们把《华严经》里头的东北方清凉山确指为山西的五台山,这是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理论转换,或者理论上的一种建构,这个非常关键,要不完全它可以泛指,还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山形,类似的位置,类似的气侯,还可以找到许多,但是他确指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关键性的,为它(五台山)是文殊道场奠定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基础。
盛唐时期,佛教作为国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国家规定,全国所有的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像。而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又作为皇家的“祖宗植德之所”,自然也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里寺庙云集,僧侣若云,前来朝拜的不仅有各地的云游僧人和善男信女,还有远道而来,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无疑,这时的五台山,来到了它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当时,五台山上最大的一座寺庙叫做“大圣竹林寺”。
今天的竹林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恢复重建,人们力图从中找寻到当初这座神奇寺院漫山遍野、佛塔摩天的庄严景象。
据这个山志记载,当时在唐代的时候,净宗四祖,就是法照法师在南方,在这个钵里面,映现出现在在竹林寺还存在的一座塔,另外还有竹林。当时映照的肯定是它的前身,塔、还有竹林,后来据他这个直觉的推测就在五台山,山西的五台山,后来他就一直发愿,一直从南方来到五台山,在五台山果然上来以后就有塔,有竹林,并且他还遇见了文殊菩萨,在这里率众讲法,这一切都给法照和尚慑受很大,印象很深,他就发愿,要按照当时所见,建起一座竹林寺,现在敦煌石窟,里头的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壁画上那个最大的,最显眼的那个寺庙,就是“大圣竹林寺”,你看这个也很有意思。当时据说法照和尚在竹林寺念佛的声音,在皇宫里,皇帝还可以听得见,所以可见他这个,雷音。法力之大,震悟三千嘛,所以当时那个(竹林寺)非常兴盛。
五台山自古便有“清凉胜境”的美誉。这个所谓的清凉胜境,指的是这里凉爽宜人的自然气候与佛教义理的统一。佛教所谓之清凉,特指与充满各种煎熬与无尽烦恼的红尘世界相对应的一种品味禅悦的超然状态,一种脱离苦恼的清醇境界。多年以来的事实也表明,来五台山的游客中,单纯为避暑而来者十不足一。也就是说,五台山夏季的清爽气候,只是使游客的身体感到一时的凉爽,而五台山佛教文化给他们心中带来的“清凉”却是他们来此的真正目的。
五台山说,“日有一万菩萨绕清凉”,五台山的《华严经》上讲的,我们来五台山的人,你也是一万菩萨里面的,向这个光明的地方来,我们都是明人,走在这个光明地方都是明人,这就是“一万菩萨绕清凉”。它这个一万菩萨是从这个方面来的,不是说这上头住一万菩萨,每天绕清凉,你来你就是文殊菩萨,来这个文殊菩萨来,一万菩萨绕清凉做啥,就是接近、亲近文殊菩萨了,来享受文殊菩萨的智慧了,来接受文殊菩萨的智慧,哪有不愿意来的。(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