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第1277回:底蕴深厚繁华易逝,东坑彭屋文化积淀

0
分享至

環遊尋美拾遺錄,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Huang Explorer Sail

第1277回:底蕴深厚繁华易逝,东坑彭屋文化积淀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Jumbo Huang":Jumbo_Huang@126.com,微信Jumboheritagelist)。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仙劍波斯臥龍崗》)

自古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分分合合之间的战争给古代人民带来的是动O荡不安的社O会。故我国的城、村、寨为保一方平安,以防外敌的入侵、贼人的抢劫,大都筑有城墙和围墙、村墙庄寨。比如福建的土楼,广东的客家围等,丁屋古围墙建于大明正德年间,正是战争频仍,盗贼蜂起的乱世。

正如东莞的钟榴青所言:如今这道由青砖垒成的古围墙,隐身在丁屋的古村背,古榕、老树的老根、古围墙斑驳的躯体上盘根错节,翠竹的根针一般伸进古围墙的腹部。树根、竹根把本来坚实无比的围墙撬开了一道道裂痕。不堪重负的古围墙有的倒下了,有的则被树根组成的一张网严严实实地网往了,使断壁残墙更显古朴,我就看到几株细叶榕将一段古城墙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情况。尽管古围墙倒塌不少,被拆不少,但透过残存的部分古围墙,我们仿佛看到它当年的雄姿。

在丁屋旧村里面,还可以发现更多的老房子,古朴典雅,只是大部分民宅已经人去楼空了。大量古宅的墙基基本是用红砂岩砌成的,村道都使用长条石铺成。我绕到村里的前面,看到一对婆媳在吵架,这让我想起我国农村的一个严重的恶习:攀比成风,金钱至上。

我离开丁屋旧村,再穿过一处榕树林,就到达了彭屋村,彭屋村位于东莞市东坑镇中西部,毗邻寮步、茶山镇,距离镇政府所在地只有一公里、距莞城东南中心城区20公里,镇内东兴路与寮东公路成“丁”字形贯穿全村,迎宾路、松山湖新城大道及正在建设的生态园大道途经彭屋村,交通极为便捷。辖区面积共2.2平方公里,分为三个自然村,分别是大围、亭岗、庄寮。在东坑,提起彭屋村几乎无人不晓,这里被誉为“出了最多才子的地方”。彭屋村地方很小,常住人口不足二千人,然而就这样一条“小村”却拥有市级以上“非遗”达五处之多,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以及村民对文化传承之重视,可见一斑。

彭屋村前面也有一个非常大的池塘,水体比较干净,旁边是马腰岭,它位于彭屋村、丁屋村、黄屋村交会处,因形如骏马卧底而得名。而现在的马坑片古村落建筑群就由马腰岭下这三个毗邻的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黄屋村面积小,且大部分已修成现代楼房,古建筑只能依稀可见。马坑片古村落建筑群是东莞祠堂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中亭岗古庙和彭氏大宗祠最具代表性。这些明清建筑,无不彰显当地发达的信俗文化和宗祠文化。

我经过阔气的大牌坊,就看到了彭屋毛织厂, 彭屋毛织厂是民国时期该村的唯一一家“大型企业”:如果从南门头迈进古村,就可以看到一条大道划开东西,西边是一片池塘,池塘之后仍是池塘,东面则是一座苏联风格建筑。这是古村中比较大的建筑,原人民公社时期的食堂,村中的生产队就曾在这里吃“大锅饭”。

后来“大锅饭”吃不下去了,就半荒废着,直到由一个名为谢衍伦的人承包,改建成彭屋村的第一间工厂“彭屋毛织厂”。那曾是当地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这座苏联风格建筑,相比古村其他建筑,实在太年轻,但如今也已是一副斑驳沧桑的面孔,只是回想其所经历的历史,还是不由让人生发感慨。深入彭屋村,村后那座高高耸立的是亭岗古庙,古庙始建于明朝嘉靖(1522到1566)年间,共两层,上层正殿供奉七圣仙娘,下层三间,中央祈神之用,两边为酣息之厅。

除了亭岗古庙等众多庙宇外,彭屋村众多百年建筑中宗祠文化非常发达。其中最著名、保存也最完好的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有着480年历史的彭氏大宗祠。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的典范之作,彭氏大宗祠是村民眼中的“镇村之宝”,曾被传诵一时。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165:彭氏大宗祠等古建筑正在落架维修,趁工人忙碌之际,我就到处走动参观,倒是自由。《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166:彭屋村南圃公祠对面有一些被拆卸下来的木料,估计要更换成新的木料了。彭屋村南圃公祠位于东坑镇彭屋村大围,彭氏大宗祠右侧。祠堂始建于清代,坐东向西,为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结构,面阔9.2米,进深16.4米。祠堂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砌墙,红石柱础,板瓦覆顶。头门正面原悬挂“南圃公祠”木匾,现已不存。南圃公为彭屋十一世祖,名彭世滔,号南圃。公祠内原有屏风,上书“武魁 亚魁”及“文丞武郁”。解放后曾为大队部。南圃公祠现在正在维修中,无法参观。

彭氏大宗祠也在局部维修,它修建于明朝嘉靖(1522到1566)年间。由该村名人彭世潮(御赐进士官拜陕西道监察御史)和举人彭礼(官拜通山县都谕)合力历时18载建成。宗祠坐东北向西南,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正门悬挂“彭氏大宗祠”木匾一方,占地600多平方米。两廊是乐亭,中央为觐亭,为谒祖行礼之用。故亭前有一联云:“进一步跄凛肃”;历三级揖让雍容。全祠结构雄伟,古色古香,

内有珍品数件。一是明彭世潮画像;二是“龙凤柱”一双;三是珍稀门枕石一对。“龙凤柱”、“双石枕”的来由有故事:传说彭世潮为官时,曾擒汪洋大盗夏元虚,后查此人劫富济贫,且已金盆洗手,多为善举,因而释之。及彭氏建祠时,特进此物,以表报恩。

关于彭世潮画像。彭世潮,字龙溪。明朝嘉靖年间御赐进士任陕西御史。解印归,建祠置产,造福桑梓,为族人爱戴。故聘丹青妙手,著名画师曾子美先生为其绘像,以遗后人纪念。此像画工精美,远观之,栩栩如生,双目存神,不威自畏;近视之,玲珑剔透,线条流畅,工笔精巧细腻。虽历四百余年,其色不变,可谓巧夺天工,不愧名师妙笔。而宗祠里的楠木“龙凤柱”就更奇特。彭氏大宗祠内堂有“龙凤柱”一双。“龙柱”,

纹幼如尘,光润亮泽。坚硬无比,五金难入,历久常新。观之,似有祥云霭霭,隐隐龙形;“凤柱”,天生凤羽之纹。观之,若丹凤遨翔,盘旋天表。有考古者云:此物,除皇宫外,世间罕见。该木柱光亮如玉,细看时,龙柱上的纹路犹如金龙穿云过雾,凤柱则有凤纹从下而上伸延缠绕,如同凤鸣九天。据说龙凤柱材质坚硬如石,五金不入。如今木柱上还有许多很小的口子,估计是那些爱探究的熊孩子用钉子实验时留下的。

彭氏大宗祠大门有奇石“门鼎”一对,乌克润滑、坚硬异常,乃石之精英。经名师造就,各式图案镌工精巧、麟吐玉书,栩栩如生,甚称珍品。门墩乌黑锃亮,坚硬异常,周围雕着花卉和麟吐玉书的图案,镌工精巧,灵动异常。据村民介绍,门墩的石材很稀有,一年四季非常清凉。在没有风扇、空调的年代,酷热的夏天,村民都争着坐在或躺在门枕上纳凉,抢不到门枕的就干脆坐在门枕旁,有事没事来聊天、听讲古,因此祠堂成了昔日全村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剧场。

走进祠堂,站在宽阔的天井中,瞻仰这座480年历史的古建筑,让人不禁要想象一下过去的生活场景。祠堂两廊是“乐亭”,以前每当“开灯”或办喜事时,乐工就或站或坐在这里奏乐,春秋两次大祭时,更是锣鼓喧天,一派肃穆喜庆。祠堂中央为“觐亭”,为谒祖行礼之用,故红红砂石雕刻的围杆,奇葩异果、良禽祥兽等栩栩如生。亭前有一对联写着“进一步趋跄凛肃,历三级揖让雍容”,清楚地说明行礼的规范:凡彭氏族人入祠堂谒祖要严肃恭敬,先在觐亭行礼,再入寝室上香拜祭祖先。

彭氏大宗祠先后于1924年、1982年重修。2002年12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月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彭氏大宗祠大门有一对联:“右拱天马左带龙江堂构擅一方之形胜,远祖彭城近宗琥珀螽斯衍百代之云礽。”前一句描述的是大宗祠的建筑形制,后半句解说宗脉,寄寓子孙繁盛。这个大宗祠坐东北向西南,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四合院布局,由三十六支石头柱、木柱支撑而成,据说为本村彭氏十一世祖彭世潮历16年而建成。

祠堂前有小广场,广场三面皆由红砂石柱子和栏板组成约100平方米的围栏颇为特殊。围栏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是密封的砌墙式,墙壁表面刻满花卉图案;上半部分为通透式的红粉石栏杆,造型各异。于东西两角,各置一只满头卷发的狮子,雄狮子脚踩绣球,此时子手抚幼子,相看两不厌,颇为传神。

彭氏大宗祠的头门正面封檐板雕花也是一绝,头门外门枕石的石雕也是精湛,更不要说二进亭两侧围栏上的红砂岩石刻了,都是精品。进了大门,还可以看到两个保存好的门神。彭氏源自江西吉水地区,在祠堂最内面的神位前面,居然还摆着五个红砂岩跪石,极为罕有。

我走进彭屋村参观,看到更多的古建筑,再行不久就到达了正在维修中的《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167:彭屋村得月公祠,几个工友在忙碌,村里有人给他们发红包。彭屋村得月公祠位于东坑镇彭屋村大围48号旁。祠堂始建于明嘉靖(1522到1566)年间,坐东向西,为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结构,面阔9.4米,进深18.3米。祠堂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砌墙,板瓦覆顶,两廊山墙上方原有镬耳,现仅余右廊上方镬耳,左廊上方镬耳坍塌。头门正面悬挂“得月公祠”木匾,得月公为彭屋八世祖。二进屏风上方原有“加官进爵”匾,现已不存。曾做文化室,后为大队部仓库,现在全面维修中。

柱础和整个石柱全是红砂岩做成的,用料极奢侈了。在彭屋村后面还有更多的夯土房,到处是榕树,破坏力也极强。离开彭屋村,我又走到村头,经过舍人庙,在大榕树下有一群老人在聊天,没有找到上山岗的道路,如是直接往右侧的街道行走,看到更多荒废的民居,路过另外一侧的山岗,看到一些墓葬。

我继续走了几公里,到了河边,走到桥上,可以看到大片的塑料垃圾淤积在河道旁边,走到角社鸡山排站,到处在施工,挖掘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角社上围村,我发现一座红砂岩的宗祠,可惜没有看到牌匾,不知道名称。经过一个闸口,很快就到达了一个大广场,几处宗祠被围墙圈了起来,只有《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169:角社村苏氏宗祠可以参观。传说苏氏祠堂楹联为帝王所赐。

角社苏氏宗祠在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角社村。根据历代传说,始建明朝末年,于清朝年代扩建维修,又于民国十九年庚午岁再现光彩,历史有四百余年,角社苏族立村创始人名爱号可仁,是苏东坡第八代孙子。于元朝泰定帝年间由番禺韦涌南边坊迁来角社建村,迄今六百七十余年。角社村为弘杨“金莲世泽”,振兴“玉局家声”,苏氏子孙自愿捐资130多万。于2001年重修宗祠、笠同、围门水步。宗祠笠同依旧保持原貌,笠同三进,

按原一样戴上三顶东坡巾长30米,宽5.35米,面积160.5平方米。宗祠三进,长30米,宽11.7米,头进横额,楹联依旧,梁顶安坐郭子仪祝寿瓷公同原一样。中进大堂横匾“爱著堂”,是纪念立村创始人讳爱可仁公。“爱著堂”也按原样梁顶上的花鸟兽脊原是坭作现改为陶瓷。后进是神牌座位及拜堂,按原样东坡公两父子座在正中,左右陈列两个灯笼,写上“朝议大夫”四个字,是纪念东坡父子的官职。两个天井、三进十五步级及门口全用福建安溪红岩石砌上,宗祠、笠同十一副楹联的内容是苏氏溯源,苏族郡称,祖辈功业,学士恩宠。

宗祠中进及笠同中厅摘录晚香堂“苏贴”及学书范本苏书和中国古代画家辞典苏轼画,用山西黑石刻上苏轼手迹书、画、词、章。其中,苏轼书有醉翁亭记、滕王阁诗序、养生论、花蕊夫人宫词共2731字,苏轼赋有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赤壁怀古、过南华寺、妙高台、黄州寒食诗、寓居合江楼等十六篇,苏轼画七幅,给后人学习鉴赏。

苏氏宗祠外面有一个门楼,也是红砂岩和青砖砌成,非常完美。我后来又沿着河边的高大防汛墙走了几公里,过桥之后返回到东坑市区,经过很多高楼,左转之后进入另外一个古村,路口有重型机械在施工,我们的城市乡村建议都是在动“大手术”,很少有那种可持续的追求美感的渐进式施工。

我走到大池塘后面,就到达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170:菊侣黄公祠,它最大的特色是前面乌黑锃亮的门墩,只可惜大门紧闭,没有机会进去参观。我在黄屋大围参观了一会,经过黄屋村的土地诞,在古代,黄屋村的祖先们在春耕之前都会举行一个向土地菩萨、土地神祭祀祈祷的仪式,也就是现在的“二十会”,到了近代,黄屋村的村民们祭祀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他们会用抢头炮的方式来进行祈祷。“炮”是指当时的人们用土火药做成的一个直径约五六十厘米的烟花筒,

点燃后人们会迫不及待的往前冲,去抢掉落在地面上的炮,第一个抢到的人就是指抢到了头炮。抢得头炮的人今年一定是个财运连连丰收年,抢到二炮、三炮的人也会得到相应的好运气,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1982年。我在黄屋村的工业区吃了一个晚餐,休息片刻之后又走到东坑镇,路过一个倒闭的东海酒店(EAST SEA HOTEL),里面已经是杂草丛生了,但马路对面依然树立了更多的高楼大厦。我途径了湘君人力资源等公司,发现一个规律,这些所谓的职业介绍所,见到人就先问年纪多大,赤裸裸的年龄歧视。

走过东裕广场,到达十字路口,在顺裕大厦对面是女人世界,这一带更繁华,有很多豪华的小区,东皇步行街是女人购物的好去处,再走不久就到达了东坑文化中心广场,以前是东坑文化宫。

我走到公交站,搭乘811路公交车,有一群中学生在车厢里聊天,我一边看书一边欣赏风景,约一个小时就抵达了东莞东站,我在广场旁边的商业街道闲逛,顺便购买了一罐啤酒,拉开拉环时发现上面写着“五毛换购啤酒”,结果我连续问了几个商店,都不给兑换,态度恶劣,

我在一家便利店前面看书,过了八点就进火车站,排队验包验证件之后才能候车,在国内,没有身份证还真是寸步难行。过了九点才开始上火车,我一进车厢,发现一个长发飘逸的时尚小美女居然坐在我旁边的位置上,我徒步了大半天,浑身都是汗臭,真难为这个黑发美女了。返程是K1091 次从东莞东站驶往深圳东站。

过了半个多小时才返回布吉,再转地铁返回家里,洗澡之后就上床睡觉,今天过得非常充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黃劍博采風追影
黃劍博采風追影
摄影师,自由撰稿和旅游定制师
1952文章数 10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