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叔父或是兄弟,手握着不小的权力,防止造反看明清如何处理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社会里,皇帝毫无疑问的是社会的主宰,他们号令天下,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命令是万万不可违背的。不过在这个同时,还有这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那就是王爷。在正史或者野史中,都有着著名的代表人物,比如说八贤王,铁帽子王等等。他们是皇帝的叔父或者是兄弟,手握着不小的权力,身份尊贵。
更有可能连皇帝都控制不住他们,这些王爷甚至会出现谋反之心,威胁到皇帝的宝座。因此,各朝各代都对王爷这一群体做出了近乎苛刻的规章制度,目的无外乎就是防患于未然,约束住王爷们的势力,从而让皇帝以及国家的安定团结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举两个例子,明代,就明确做出了不允许王爷私自进京,而后来的清代却恰恰相反,清代规定王爷必须要呆在京城,一步不离皇帝的身边。
其实这两个规定看似截然相反,但是实际上作用大致相当,也是各有利弊,下面我们就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以及众位开国元勋,都意识到了元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于是朱元璋做出决定,把自己的众多子嗣都分派到各地,大封藩王。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这些他的儿子,扎足当地,维护当地的治安稳定。
当然朱元璋也深知,地方藩王的势力扩张也是一个心腹大患,于是他又相应的作出补充规定,各路藩王每三年才能进京一次,除此之外,不得私自进京。同时为了不让这些藩王之间有所联系,还特意错开了征召藩王进京的时间。不过他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最终还是被他的四子朱棣给成功逆反了。朱棣吸取了自己的教训,进一步采取削藩政策,许以他们优厚的福利待遇,收回了他们的行政权军事权。种种措施的颁布,使得明朝的藩王才算是彻底消停了下来。
清代的政策正好与明代相反,王爷们都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牢牢把王爷的活动范围控制在京城之内,。相比较而言,清代的众王爷们过的日子比明代惨多了,时刻在朝廷的监视之下不说,待遇也没有明朝那般优渥,而且清朝的王爷还不完全是世袭制度,如果后世子孙没有立下战功,那么爵位最终会被朝廷收回来,降为平民。
这么一分析下来,其实这两个朝代的做法大同小异,也分不出哪个更为高明。出发点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限制王爷们的势力范围。当然也各有弊端,明朝为了能控制住藩王,极大的耗费了国立财力,而清朝限制了王爷们只在京城活动,但是却把他们跟朝廷官员过度联系在了一起,出现了众多隐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