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耶夫斯克,中国传统名称为庙街,位于黑龙江(俄称“阿穆尔河”)出海口的港口城市。该地曾先后被唐、辽、金、元、明、清等中国王朝统治,元明两朝称为奴儿干城,是元征东元帅府、明奴儿干都司治所所在地。明廷曾在此建有永宁寺,并立有永宁寺碑。清代这个村镇被称作庙街(亦作“庙屯”),属于吉林将军辖地。1850年8月,俄国军队侵占庙街,并在此建立以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命名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哨所、尼古拉耶夫斯基驿站。1856年,俄国政府承认该地的城镇地位,并使用现在的名称。1860年11月,中俄双方签订《北京条约》,清廷将包括庙街在内的10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正式割让予俄国。
尼古拉耶夫斯克市现属于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尼古拉耶夫斯基县,亦是尼古拉耶夫斯基县的行政中心。该市的位置主要在黑龙江下游北岸,临近鄂霍次克海,距离黑龙江入海口约有80公里,距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约有977公里,共青城火车站有582公里。中型海轮可达,为河运与近海运输的转运港。
1850年6月,涅维尔斯科伊率领一小股俄军再次侵入黑龙江口,在明代所建永宁寺所在地庙街特林强行登陆,遭到当地200多名村名及地方官员的包围和抗议。涅维尔斯科伊面对当地中国官员提出的抗议,竟蛮横地声称,俄国人有“独一无二的权利”留在这里,要求中国官员立即离开此地,且以双筒手枪进行恫吓,并公然发布通告宣布:“鞑靼海峡沿岸和直到朝鲜边境的整个黑龙江地区,连库页岛在内均属俄国的领地。”8月13日,俄国入侵者强占庙街,公然升起俄国国旗,宣布在此建立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名字命名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哨所。对此,尼古拉一世极表赞赏,并悍然宣称:“俄国国旗不论在哪里升起,就不应当再降下来。”俄军攻占庙街后,残酷杀害赫哲族、鄂温克族、汉族等当地居民,制造了庙街惨案。1855年6月,沙俄军舰运载第一批移民来到黑龙江口的马林斯基(阔吞屯)和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附近,建立了五个俄国移民村,共有4000人。
直到1880年之前,它一直都是滨海边疆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滨海边疆区被一分为二为止,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分别被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及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所取代。直到现在,它亦一直都是俄罗斯联邦远东区的重要港口。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一度出兵庙街、海参崴、伯力等地保护华侨。1920年,庙街发生了庙街事件,然后曾遭到大面积的轰炸,邮电局及各种通讯设备都被完全摧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重建,城市重现昔日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