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故事?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智商不太够,或者做事不靠谱的人称之为二百五。如果用别的词来形容,总感觉差点意思,但用二百五这个词就感觉形象一下子生动了很多。那么这个词的历史来源是什么,又有什么故事呢?这个词的来源其实有好几个版本的故事。
第一个版本是有关战国时期的著名说客苏秦的。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后来被人谋杀于齐国。齐王非常生气,四处悬赏捉拿刺客,但是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后来齐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命人将苏秦的头颅割下,悬于城门外,并贴出布告说苏秦是内奸,杀了苏秦的人可以领到赏金1000两。这一下子跳出来四个人,都说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非常生气,便问四个人赏金打算怎么分,四个人商量了一下,回答说每个人分250两。齐王一听,这四个人来冒充刺客,居然还想着怎么分赏金。于是非常生气,下令将四个人推出去斩了。从此以后,二百五便成了傻瓜的代名词。不过这个说法也存在疑点,虽然《史记》中的确有关于苏秦被刺杀的记载,然而悬赏这个方法是苏秦临死前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齐王,并且《史记》上也没有关于分钱的对话。这条的出处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第二个版本是民间传说,有一个落魄秀才晚年得子,他给两个儿子取名为成事和败事。一天秀才要去集市赶集,让妻子看着两个孩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两百个。可是两个儿子都没有完成秀才布置的任务。等秀才回家,问妻子两个儿子的写字情况的时候。妻子说“写是都写了,但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第三个版本和钱有关,古代1000文为一吊,用绳子串起来,携带方便,用起来心中也有数。如果有人说话不靠谱,会被人称为半吊子。如果这让不光说话不靠谱,办事也不靠谱,就称为二百五。并且银子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封与疯谐音,也就成为了骂人的话。
这几种流传的说法虽然都没有确实的证据来支撑,却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知道大家觉得哪种解释更加合理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