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从1931年到1945年,中日双方都打得焦头烂额,不想打下去。但其实抗日战争更打不下去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日本在中国战场不断失血导致的经济崩溃。有数据表明日本国力于1938年度达到最高水平,1939年开始下降,在日中战争第三年就处于严重状态。政府不得不号召日本国内人民节衣缩食支援战争。
当时的日本虽然想要撤军,但已深深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最终陷入了持续损兵折将、加剧国力消耗的困境。自九一八事变开始,经卢沟桥事件而发展为全面战争,耗尽了日本的主要战力,国力亦疲惫不堪。在战争之初,中国不堪一击以及压制论弥漫了日本政府和军部,舆论界和媒体也大肆宣扬对中国的战争必胜。在这样的国内舆论形势下发动了侵华战争,陷入了如同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一样的泥沼。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当时采取了对东南亚地区武力进攻的对策,并由此引发了对英美的战争。对英美的战争,可以说是作为中日战争的延伸而启动的。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日本继续战争所需要的其中两大基本资源的情况。
作为工业生产核心的钢:
钢铁工业由于矿石、生铁和废钢铁不足,10-30%的炼钢、轧钢设备停工待料。钢材尤为不足,减产30%。
——《大东亚补给战》
而最要命的粮食,情况最为凄惨:
39年在东京和大阪等城市,粮荒表现的尤为严重,市民每次的购买量被限制在二升以下。粮食问题造成民心极度不安,发展成为阿部内阁倒台的最大因素,接着组阁的米内内阁任然为此问题而苦恼,直到1940年5月,每次内阁的阁议仍“总是议论米的问题”。——《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1941年日本实施的配给制规定,成人每日口粮定量330克。配套颁发的“白米禁止令”,即要求糙米和精米混吃。这个配给量甚至已经低于中国灾荒年时代的标准。很多人宣称日本是为了石油才去打太平洋战争。实际上相对于石油,饥饿才是日本最为迫切的危险。
1937至1945年日本占领中国,维持占领的费用庞大,而从这些支离破碎的占领地区汲取财富和资源的前景暗淡,且贯穿战争之始终。中国当时现代经济部门极其不发达,以至于不能快速产生回报。其通信设施落后,以至于不能执行高压政治。民族主义力量又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日本占领者不支付巨额镇压费用就无法进行经济剥削。而这巨大的消耗仅仅3年时间就压垮了日本经济,迫使日本不得不寻求更加极端的军事冒险。
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从社会行程说来,当时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