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民族——藏族,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4000多年的辉煌历程。而自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从印度引进佛教起,某种程度上来说,藏族的历史,也就成了一部佛法传播的历史。藏族,和佛教便再也无法分开。
佛教在传播到西藏后,受到藏区独特的地理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在此形成了一个新的佛教支派——藏传佛教。而同时,藏区也因佛教而改变,佛教文化也深入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节日,比如西藏传统的萨嘎达瓦节、每年夏季举行的雪顿节,以及纪念宗喀巴的燃灯节等等。
雪顿节哲蚌寺晒大佛
佛教对藏族人的影响,同样体现在丧葬习俗上。在时下讲求环保的今天,土葬已经被逐渐摈弃,但是所有去过藏区的人,却几乎都听过一种藏区所独有的传统丧葬方式,同时,这也是一种许多人闻所未闻的方式,这便是天葬。
匪夷所思的天葬
的确令许多人都匪夷所思,相信任何一个第一次听到的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包括此时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的你。
在四川境内离成都最远的一个地方——石渠,在离县城不远处的一座山上,便有一个天葬台。
石渠天葬台
66岁的仁增,是一个普通的牧民,18年前,妻子去世后,他便独自住在天葬台旁边的一个小房子里,守护这个神圣的地方。他这样做,除了是为了自己不下地狱之外,也是为了妻子转世之后,有更好的来生。而18年来,他也在此目睹了无数场神圣的天葬仪式。
守护天葬台的老人——仁增
这天,他又听到了从外面传来的机动马达的声音,走出房子,原来是有人骑着摩托车过来,跟在后面的,除了另一辆摩托车之外,还有一台三轮车,车上,载着一个用布包裹着的人。他知道,这里又要举行天葬仪式了。
只见几个德高望重的喇嘛将逝者安放在地上,随即拿出仪式所用到的器具,一切就绪后,口中便念念有词,开始诵经。而就在此时,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秃鹫,便先后围了过来,随后越来越多,其中一名喇嘛,站在了一群秃鹫前方,虔诚祷告。其余的喇嘛,站在逝者遗体前,向周围念诵曼特罗的同时并点燃了熏香。
在场的喇嘛们开始用专门的器具,将逝者的遗体分割成块。对于在场的喇嘛来说,这既是一份严酷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份荣耀,因为只有达到一定修为的喇嘛,才有资格担当天葬师,才能带领逝者通过往生之路。
分割成块后,人们纷纷让开,这时周围的秃鹫便心领神会似的,一拥而上,争相叼食,场面似千军万马一片混战,又似大江的波涛般汹涌翻滚。而在肉被秃鹫吃光,只剩下骨头时,喇嘛们就会把骨头再捣碎并拌以糌粑,这时秃鹫便又会重新围过来。人们站在旁边,只能看到争食的秃鹫,却看不到逝者的任何痕迹,直到秃鹫陆续飞离而去,直到地上什么也没有剩下。
一场天葬仪式就此结束,不远处的仁增看罢,双手合十,闭目念经。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场极为普通的仪式,人们早就习以为常;对于逝者来说,这也是最理想的告别方式。
念完经,仁增便如同往日一样,背着盛水的器具,下山打水,再回来供佛。
为什么会有天葬?
或许我们都会认为天葬是一个略带恐怖气息的习俗,而如果在脑中想象这般画面,或许也感觉有些血腥,这是因为我们在用自己世俗的价值观来看待天葬。对于藏族人而言,这是一个无比神圣却又再普通不过的告别仪式,他们心中更多的,也是对于逝者来生的祝愿。
色达天葬台旁的尸陀林
为什么会有天葬?总的来说,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原因:
一是藏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在寒冷的高原上,很少有树,人们不可能像其他地方一样为逝者制作棺木,而生态脆弱的草原又是藏族人和牛羊赖以生存的根本,他们舍不得破坏一方草地去埋葬逝者,于是便希望逝者的离开,可以不对后人造成任何生存上的影响。
青藏高原上的草原
二是佛家的典故
在《佛本生经》里,记录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而在引进佛教后,这样的典故,也给了信佛的藏族人民启发。佛家认为,灵魂和躯体是没有关系的。因此,藏传佛教教导人们在灵魂升往极乐后,与其遗留世间,不如施与众生。于是为了效仿佛祖,人们便把自己的皮囊奉献给高原上的鹰鹫,这既是对于自然环境的最后一次呵护,也是自己在这个世间最后的施舍。
莫高窟释迦牟尼舍身饲虎壁画
直到今天,天葬这种独特的丧葬方式也已经被藏区许多地方所广泛使用,除了仁增所守护的石渠天葬台,还有许多地方,都在为逝者实现着他们的最后一个心愿。
最为广大游客所熟知的,可能就是位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不远处的色达天葬台了,当然,其实在摄影天堂新都桥,也有天葬台,世界高城理塘亦有,云南、西藏、青海、甘肃,凡是有藏族人聚居之地,几乎都保留了这种神圣的习俗。
色达天葬台
这些天葬台,都离天堂很近,但离地也很近。鹰鹫把人带走了,至于送到哪里,其实佛并不知道,而逝者,清清楚楚。
天葬,改变了整个藏族
天葬受到佛教的影响,而千百年来的藏族人,也受到了来自天葬的影响。
1、天葬影响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天葬的形式、规模和特点让人们去选择平等的死亡去处,表现出极强的平等意识和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不管活着时的身份有多么的不同,任何人只要来到天葬场则是赤裸裸的躯体和人人平等的葬礼。
2、天葬所具有的非理性因素,促成人们乐观的生死观。不管外人如何看待天葬,也不管超度形式如何复杂,亲人对亡者不过分悲伤绝望,活者的人在情感上抱有美好的愿望,祈求逝者顺利转世,来世有幸福美好的命运。正是因为抱有这样的理想愿望,塑造出了藏族乐观的生死观。
3、天葬的普及,铸就了藏族人民善良朴实的品质。随着天葬的普及,许多常人也能同贵族一样,在往生后获得天葬的资格。但一些生前作奸犯科品行不端的人,却是没有资格享受天葬的,在他们死后,往往也会以土葬终了。而在藏传佛教中看来,土葬是要下地狱的。因此,正是这样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也正是这样的自律,让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善良朴实的品质。
4、天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天葬将尸体喂给秃鹫,既有佛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藏族先民们由来已久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这种生态环保思想中,能够衡量藏族葬俗所带来的道德水准和生态保护观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藏族自古就具备了环保意识,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意识,让青藏高原成了世界上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之一。
并非只有天葬
除了我们前文一直在探讨的天葬,和上文提及的最低级的土葬,其实由于藏区各地不一的自然环境,也衍生出了其他不同的丧葬习俗。
水葬,便盛行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尤其是藏(东)南地区。在这些地方,虽然也有高山草原,但由于处在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河流众多,因此,这里的人们也选择采用通过流水,带领逝者通过往生之路。
树葬,则是另一种流行于藏东南地区的习俗,不同的是,只有夭折的小孩才有资格。在林芝地区波密县的卓龙沟中,这里的树上挂了许许多多用布包裹的容器,这便是一片树葬群。当地人认为,夭折的小孩都是非常纯净的,不应该用常人的方式,因此选用树葬,并希望他们在来生能像这里的参天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还有一种高级别的葬仪——火葬。火葬在过去仅限于活佛、领主及有地位者。有修行的活佛、高僧的法体在荼毗(火葬)后,还会留下不定数量的舍利,这时人们会将其舍利收集起来,藏于舍利塔,供信众供奉。
小型舍利塔
最后,是一种最高级别的方式——塔葬,又称灵塔葬。塔葬,只有历代达赖喇嘛、班蝉,以及一些有名望的大活佛,才有资格获得这一殊荣。这些人圆寂以后,用盐水反复擦拭法体,经风干后,再用香料水、樟脑水洗净,后用水银、藏红花等再次擦拭,最后用丝绸包裹,穿上袈裟,置于金银灵塔之中,永久供奉。
布达拉宫内25米高的五世达赖灵塔(黄金打造)
心途之声
在文中,我们一直在揭示着一种丧葬习俗,上文除了讲述天葬之外,也例举了其他的形式,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若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未免失之偏颇。而不论是天葬,土葬,还是水葬,树葬,甚至是火葬和塔藏,任何一种习俗,都需要我们正确客观地看待,只要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包括天葬。
我们探讨天葬这一特殊的丧俗现象,并不是为了向人们展示它的神秘性,而是为了挖掘天葬的起因、它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了解藏民族对待死亡的心理,了解天葬所体现的藏民族的宇宙观、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正确地揭开天葬的真实面孔,了解藏民族的丧葬文化。
同时,我们也在向人们传达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那就是面对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种习俗,都请不要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衡量,而是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人,便也是尊重自己。
文 | 龙华第一煲汤专家
图 | 源于网络
温馨告知:
1、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2、心途官方刊登的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3、欢迎搜索关xintu-520”(心途故事)微信公众号,讲述你的旅行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