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五千年后,人类社会消失,人类文明同时消亡。
一、镜像时代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通过对残存历史影像的回溯,人类世界留给地球最后的痕迹,是一座座标准的正方形城市。一座座大小结构完全相同的正立方体建筑,整齐的排列,构成了一座座正方形的死城。
这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在《镜子》中描绘的场景。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持有一部具有终极运算能力、终极容量的超弦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强大到能够从原子级别对整个宇宙进行模拟,从而使主人公拥有成为造物主者的能力。只要在宇宙大爆炸前奇点的初始状态,输入正确的参数,大爆炸后的宇宙会完全按照我们现处宇宙的历史进程进行演变,即宇宙的历史,宇宙的未来,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未来,都可以从计算机中精确的模拟出来。计算机制造出现实社会的镜像,每个人成了他人眼中的透明人,其思想和行为完全都能从镜像中看到。
《镜子》中出现了极端的情况,一切的事物被曝光在阳光下,人类社会彻底失去了隐私。那么由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制定的社会规则就成了所有人必须遵守的铁律,这些铁律还会越缩越紧越来越极端,而人类历史上常见的通过打破规则、违反常规思维,来突破现有思想桎梏的渠道也被禁锢,人类从而失去了思想和灵感。但后人称这段历史为“伟大的镜像时代”,因为镜像彻底消除了犯罪,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在镜像中精确的定位,没有任何犯罪可以隐藏,所有犯罪的人都会得到惩罚,所有的错误都能被纠正,万物负阴而抱阳成了历史,镜像世界中只有阳,没有阴,阳光普照,一切透明。
二、每个人都是互联网世界的猎物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达不到镜像时代那样将整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完全暴露的水平,但是享受着信息化、智能化产品的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到处留下了自己的踪迹,就好像猎人通过足迹来定位猎物,拥有着大量客户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成了互联网战场中的猎人,谁能够通过足迹找到更多的猎物,获取更多的客户,谁就能生存壮大。所有的公司,都想法设法收集客户额外的信息,以通过信息碎片来拼凑客户的镜像,互联网从业者们称之为“客户画像”。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会收集看起来和业务毫不相关的资料。比如在人们眼里,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相比土的掉渣、养尊处优、作风老派,在柜台办理业务对于小额客户态度往往满不在乎,但其客户信息系统中也在收集客户血型、爱好、身高、籍贯这类与金融业务毫不相关的内容。
前段时间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中李彦宏发表了“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效率”的观点,作为中国互联网第一梯队的百度发表这样的言论,一定程度的表明了我国科技公司对待客户信息的态度。
作为普通的人民群众,在享受互联网的便利时,感觉不到自己背后有一双双绿油油的眼睛。即使有保密意识的人,刻意减少自己的资料,隐藏自己行为,或者选择看起来有着足够商业道德、良好保密措施的公司,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信息只是静静安全的待在该公司的数据库里。
2017年3月数据服务公司Dun &Bradstreet(D&B)泄露了一个数据量高达52GB的数据库,据推测有大约3370万个电子邮件地址和联系信息被泄露。
Facebook5000万用户信息被泄露,用户信息被剑桥分析公司利用,直接影响了上一次的美国总统大选。
爆料者克里斯托弗·威利(Christopher Wylie)称,剑桥分析公司通过一个“个性人格测试”的Facebook App,获取用户测试结果的同时,也收集了这些用户在Facebook上的个人信息。
公司对这些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包括他们的喜好,偏向,政治倾向,进而借助Facebook的广告投放系统,定向向用户输送信息,进行洗脑性引导,最终影响用户在总统选举中的投票行为。
2017年12月,安全人员检测到国外reddit论坛上公开了一份长期在暗网中心交易的数据文件,这些数据包含了14亿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约占地球人口的五分之一,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泄露的最多的客户信息文件。
而国内数据泄露的公司中,也有天涯、12306、学信网、京东等这样看起来技术过硬的科技公司。这些泄露的信息,流通到了灰色产业的黑市中,被不法分子利用。
三、解决哲学三大问是所有公司的追求
如果说在网站注册时尽量透露最少的个人资料,但在后续使用产品时还是会不断的留下个人喜好的信息,例如你在淘宝上买了一件厨房用具,后续淘宝会不断的推送其他厨房用品,在今日头条中阅读某些领域比较多的新闻,后续给你的都是同类的文章。人类哲学终极三大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客户是谁”“客户从哪里来”是所有创业公司耗尽全力研究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创业公司就能坚持过一轮轮融资,达到上市占领市场的梦想。“客户要去哪里”则是所有想进一步发展的公司要解决的问题。正在风头上的技术,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在为这个问题而发展,知道你是谁只是第一步,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你要做什么才是终极的目标。
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要做什么的基础是知道你现在在做什么。因为人的动作具有前后的连贯性和重复性。连贯性表明做事情的前后逻辑,重复性表明做事情的习惯,掌握一个人做事的逻辑和习惯,就能大概率的预测下一步他要做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知道我们熟悉的人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因为我们了解他做事的逻辑和习惯。
知道你在做什么属于行为识别的范畴,行为识别已经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比较成功的领域。人工智能目前最有力的工具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应用较成功的领域是图像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而行为识别基础技术之一就是图像处理。这也是为什么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阶段,市面上已经有了其应用的产品。例如传统的监控需要人一直值守盯着屏幕,但是配合行为识别技术,就可以过滤掉被监控者无用的动作信息,只有在被监控者做有效动作时做出提醒和统计。应用到婴幼儿室、养老院,可以很快的帮助监护人员发现被监护者处于的状态,或者对其一段时间内的动作统计来评估其健康状况。
目前行为识别只是能够对比较大的动作进行识别,还远远达不到精确识别“知道你想什么”的功能,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必须要对人的微表情和微动作进行识别。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以微表情为例,需要对脸部多块肌肉、眼球的运动进行跟踪和识别,这需要较复杂的模型和大量的训练数据样库,模型的运算和数据的处理更需要强大的计算机运算能力。但也有报道称,马里兰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叫DARE的人工智能系统,它能通过人类的一系列微表情进行测谎,研究人员训练DARE识别人类在说谎时的五个微表情,包括皱眉、挑眉、动嘴唇,歪头和扬嘴角。经过15个视频的训练,DARE在后续测试中成功识别了92%的微表情,高于人类的81%。
四、比泄露数据更难处理的问题
回到本文一开始的所描述的“镜像时代”,人类永远不会造出具有终极运算和存储能力的计算机,也没有足够的模型来通过解析人的动作、表情、语言以掌握一个人心中思想的能力。但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是有可能通过对散落在互联网各处的客户信息处理,对个人微表情、微动作、语言的精确识别,来猜测出个人内心的想法,制造出较为精确的个人计算机镜像。
如果那一天真的能够到来,如何确保这种技术只用于打击犯罪,保护弱者,而不是成为窥探个人内心、禁锢思想发展的恐怖工具,将是比如今防范信息泄露更加难处理的问题。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