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比起坐拥函谷关天险的秦国,以及拥有广阔国土纵深的楚国,齐国的战略位置,堪称是差到家。但是除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外,齐国也有另一样骄傲的本钱:你有地利,我有科技——地理位置吃亏的齐国,能够在春秋战国年代里保持强国地位,甚至一度成为与秦国争锋的强大对手,凭的就是三样领先当时世界的产业技术。
第一个技术,就是冶铁业。
虽说中国人的冶铁历史,比欧洲人要短得多,但春秋时代的中国人,就首创了生铁冶炼技术。齐国的冶铁业,开展也是非常早。《管子》里就有了齐国冶铁的记载,甚至还有了对铁矿探测的总结。
除了资格老,齐国的冶铁技术,也是春秋战国时代顶级。单是今天淄博的几处炼铜遗址上,就出现了铸铁遗址。六处战国冶铁遗址,更是各个大阵仗,总面积高达90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处遗址更有40万平方米,战国时代的冶炼装备一应俱全。如此生产规模,领衔战国列强。当时还金贵的铁器,齐国已经能批量制造。
铁产品也十分丰富,淄博出土的铁制农具,除了有传统的铁梨铁铲,更有当时工艺领衔的凹形铁口锄,这也就意味着,在当时的“农具铁器化”革新里,齐国毫无疑问走到了前面。
而在见证齐国手工业技术的宝典《考工记》里,也记载了齐国强大的合金工艺,比如“攻金之工”,就讲了齐国制造钟鼎农具武器等器具时,铁铜金属不同的合金配比,以及当合金配比不同时,器具硬度光泽的差别。强大的齐国冶铁业,就这样催生了齐国高精尖的生产技术。这强大制造业带来的各行业装备,撑起了齐国强大的生产与军事。
而比齐国这强大冶铁技术更“老资格”的,当属齐国另一项财源滚滚的产业:煮盐业。
以《史记》的记载,早在西周建国时,获封齐国国君的军事家姜尚,就开始狠抓煮盐业。到了春秋战国年间,齐国强大的煮盐技术,更已成了知名标牌。春秋年间的齐国名相管仲,建立了独家的官营盐业制度,也从此给齐国国力大补血。到了战国年间时,盐业更成了齐国的王牌。上好的齐国食盐畅销列国,财源滚滚的场面,撑起齐国逐鹿天下的强大国力。
也同样因这火热的食盐贸易,战国年间齐国的商品经济,也因此突飞猛进。齐国都城临淄的人口,保守估计也突破三十五万,整个临淄城分为王族居住的“小城”和百姓居住的“大城”,大城的周长14里,城里的十条主干道,其中七条的宽度在十米以上。最宽可达二十米。临淄城里商旅往来热闹,更有宽广大道连通各国国都。连几百年后的司马迁都感叹说:关东的富商大贾们,绝大多数都是齐国人。
这样商业发达的“超级都市”,见证的就是齐国财大气粗的实力。放在列国争霸的战场上,齐国更是“财大气粗”的风格。齐闵王时代打得秦国告饶的函谷关之战,以及杀得楚国精锐崩溃的垂沙之战,全是齐国凭着雄厚国力生耗两三年,拖到对手人困马乏后,再发动关键一击。煮盐业为“标牌”的齐国强大经济实力,叫齐国常打这样的“富裕仗”。
但想打“富裕仗”,只靠有钱还不够,关键还要靠有粮,富庶的齐国农业,除了得益于齐国优势的冶铁技术,更凭借了另一个低调的科技优势:水利科技。
比起郑国渠都江堰这类空前水利工程来,齐国的水利建设成果,看上去十分低调,但意义却超越历史。首先是运河改造技术,齐国境内的“济水”“淄水”等河流,被齐国改造成连通的水系,形成了密集的水网。至今造福当地。
而影响更深远的,却是齐国独特的防洪工程,特别对河床严重不稳,咆哮起来常没边的黄河,齐国人首创了“河堤改造法”:在黄河的两岸修筑离河25里的堤防,不但有稳固防洪效果,更能在黄河水退之后,增添大片肥力十足的良田。如此新型思路,不但令齐国的耕地亩产,一直领跑战国时代,影响更超越历史。战国以后的两千年里,山东地区的黄河水坝修筑,一直以齐国时代的堤防为基础,造福国人数千年。
产业技术的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力。齐国曾经的辉煌,就是见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