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龙眉虎目、皂白分明、口阔鼻大的盘古,
左手擎日,右手托月,
胸阔能容天地,乳丰润育生灵,
是华夏各族共尊的祖先。
相传大禹治水时
在河北青县发现了盘古氏墓冢,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
在此始建盘古王祠,明代改为盘古庙。
历经730多年时代变迁,
青县盘古庙几度兴废,
如今已是第15次复(扩)建。
现今盘古庙位于
青县盘古乡大盘古村西、盘古沟西岸,
复建于2010年6月,
2012年11月重现新颜。
除却气势恢宏的禹王殿、
盘古殿和大雄宝殿以及用料考究的
十八级青石台阶、
铁质涂金盘古坐像、
金黄色琉璃殿顶……,
万象更新的盘古庙中,
还有三段古老传奇述说着青县人对盘古的自然崇拜。
赑屃“长玉”
盘古殿门前
有一尊500岁的汉白玉赑屃。
青县文保部门
对它长期跟踪观察发现,
其头、身、尾部
竟能不断长出十几道“玉笋”来,
当地百姓对此啧啧称奇。
据了解,
这尊赑屃2003年11月出土于
青县大盘古村一户民宅地基下,
距离今盘古庙东北400米处。
赑屃身上所驮石碑已经与赑屃分离,
石碑现放置在盘古庙内。
赑屃和石碑为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年)建盘古庙时所立,碑文由时任翰林院检讨马政撰写,记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古庙修建的历程和规模等,是迄今我国记载盘古崇拜文化最早的碑刻。明朝盘古庙原址在今盘古寺正北偏东600米处。
为何这尊汉白玉赑屃身上能长出“玉笋”来?沧州文史研究会理事、青县盘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庆安介绍说,一般情况下,汉白玉有长玉现象,尤其是在土里掩埋者更容易长玉。明朝弘治十七年所建盘古庙毁于战火,汉白玉赑屃长期在地下掩埋,提供了长玉的条件。
“赑屃身上的‘玉笋’呈条状,生长部位随石材含玉的线路而定,其颜色呈乳白色,质地像碱嘎巴,坚硬无比,时间越久,体积越大。”
碑石“疗伤”
那尊会“长玉”的赑屃身上的石碑同样令人惊奇。
相传,盘古庙里的神像、
周围的野生植物都很有灵气,
就连石碑也有异乎寻常的功能。
至今流传着‘碑石疗伤’的故事。
相传,“从前,一个人手掌上有破伤,
无意中用了‘马政碑’上掉下来的石头粉,
伤口竟神奇地愈合了。
后来,很多人尝试,也都灵验。
人们把它当成‘灵石’、‘药石’,
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都知道。
甚至有人从石碑边缘敲下石粒,
带回家研碎后当备用药,
功能相当于消炎粉。”
“马政碑”为汉白玉材质,碑高115厘米,宽81厘米,厚17厘米,碑额已失落,碑身边缘因人为破坏而残缺,上面有“取药”时的凿痕。“马政碑”是盘古庙里的重要文物,现在已经不允许凿石“取药”了。
在有关青县的古代文献中,没有“碑石疗伤”记载,《本草纲目》中也没有此类记载。正像河北任丘鄚州扁鹊墓上的土、河南汤阴扁鹊祠周边的艾叶能治病一样,“碑石疗伤”反映了当地人对盘古的一种自然、朴素信仰。
井水“治病”
从元世祖十五年始建盘古王祠至今,
历次修建均有古井在盘古塑像下面,
因此青县有盘古坐井镇妖之说。
据传说,
盘古井越往下越宽,深不可测,
直通东洋大海的海眼,
人们偶尔能听到水流潺潺之声。
现存盘古井在盘古塑像北侧几十米处,为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庙遗存,并非盘古塑像座下深井,而是供庙内僧众饮水、种菜用的生活井。井口高出地面,直径约1米,井壁由红砖砌成,井越深壁越阔。
“上世纪70年代,青县大旱,距盘古井东侧40米的盘古沟水干龟裂,而盘古井水位却高出盘古沟底若干。众人挑水抗旱,水源不绝,水位不降。”
盘古井水甘甜清冽,含碱量高,适合熬粥。现在,仍有人取水用于保健治疗,更有海内外祭祖者、国外友人前来品尝,携水而归。王庆安说,盘古是华夏各族共尊的祖先,人们将盘古神秘化,在他身上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自然的崇拜文化现象。
数百年来,青县盘古庙和当地群众结下不解之缘,正如一块明代《盘古庙碑》所刻:“盘古有庙,青人瞻眺;盘古有像,青人景望……;盘古有灵,青人勒铭。”
整理自新华社通稿
记者:王民
编辑:李芙平
校对:石建龙 姚光宇
审核:韩迎迎 肖 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