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匈奴强壮起来,多次进犯边境。通过几代皇帝积蓄,汉武帝时期开端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将军霍去病在汉军及屈服的匈奴人簇拥下“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
在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率众屈服,北匈奴的叛服不定。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记载功劳。
窦宪便与耿秉率汉兵出征,南匈奴亦派出马队相助。他们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相遇并发作激战,军容整齐的汉军大破北匈奴。敌众如鸟兽溃散,单于只率少量部众远遁。窦宪又整军追击,直追到私渠比鞮海。此役,汉军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抓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登上燕然山,在去塞三千余里的这儿,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在这次战役后,北匈奴势力虚弱,但汉军及南匈奴对北匈奴的战役并未就此中止。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南匈奴再击北匈奴。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又派部将出动军队北击,尔后北匈奴向西远徙。史载“北单于逃走,不知地点”,匈奴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了碑文的内容。燕然勒石从唐宋时期就为文人墨客广泛传诵,比方边关打胜仗。然而燕然刻石石刻时代太早,又位于漠北,子孙人都以为是个传说故事。
1990年,蒙古国两个牧民兄弟在岩石底下避雨时,偶尔发现山崖上雨水冲刷后呈现文字。蒙古国认定是汉字石碑,因为缺少汉语学者,一向没有深入研究。
2017年,我国内蒙古大学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协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通过认真辩识,开始确认此时石即闻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
燕然山之战是有史记载的重要战役。这次班固和窦宪的北伐,他们在燕然山消除了匈奴国,从此匈奴离开了蒙古高原。2年后,匈奴的残部在阿尔泰山被彻底消除。北匈奴就从我国历史上消失了。而此前屈服汉朝的南匈奴就住在河北、山西的长城沿线。
燕然山之战关于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都具有重要影响,“‘燕然山’成为华夏王朝对游牧民族战役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这次发现撒播了2000年的史书和碑文记载,文字内容完全一致。我国几千年史料的撒播,源源不绝,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文章由史学家班固编撰,碑文字体是典型的汉隶,这或许是班固撒播下来的仅有的真迹。
现在看碑文内容,还能感觉到回肠荡气,部分译文如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