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在很多抗日神剧中,会看到一日本人和中国人说话时经常说“你滴”、“...滴干活”、“大大滴好”、“花姑娘”一类的词汇,历史上的侵华日军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种现象在历史上还真的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就有大批的日本军队和移民来到中国,担任伪满洲国的很多机关要职。这时候日本人就不可避免的要与中国人民,尤其是汉奸们打交道,语音不通自然成为了问题。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促进”与中国人的交流,日本人曾在中国的占领地区推行“皇民化教育”,主要教中国人说日语,伪满洲国的中小学课本里,日语就变成了必修课程,学校的老师高达40%以上。但是,由于日军在中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所以日语并没有推行开来。
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日本的高级军官自然是有高级的随身翻译,但是那些低级的日本小军官没有翻译,还要与中国汉奸交流,听不懂汇报不明白情况还要被上级责罚,实在是有些难堪。但是,人还会被尿憋死了?于是乎,日本人和中国汉奸说着说着就产生了这种新的中介语言。就是在汉语中引入日语词汇和使用日式语法的混合语,历史上称之为协和语。
这种协和语作为两个人群的临时交流工具,与一般所说的语言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不管语法语句是否正确,目的是听得懂就行。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词语比较简单易懂,在使用的时候双方都不会追求言语的丰富精确,目的就是让对方听懂就行。什么不要”、“你的”、“我的”、“他的”、“买不买”、“多儿钱”、“干活计”、“来”、“什么”、“王八”、“没有”之类的语言,因为简单,都是协和语的首选。
此外,协和语受日语影响,出现了混乱不清的语法特征,更多的在表达强调语气、例如一句简单的“你帮我我给你钱”,用协和语表示就成了“你滴、帮、我滴、钱、大大滴给”。这样看来,抗日神剧中,日本人所说的“你滴、大大滴有、花姑娘滴”,而汉奸同时回答“这里、花姑娘、大大滴有”,就可以合理的解释了。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不去学习汉语,反而只使用简单的协和语呢?从历史上来讲,要么是被征服者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征服者,征服者觉得应该主动学习。要么是征服者人口数量极少,在长期传承中慢慢同化。无论如何,改学被征服者的语言并不会发生在征服过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日本人当然学不会了,就算要学短期内也绝对搞不定。
在日本战败之后,中国处决了大量的汉奸,这种中日杂交语言也就逐渐消失了。现在想一想,当初的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将汉语改成了如此难听的杂交语言,还是真是拜咱们自己的汉奸所赐啊!如果当年的汉奸再使使劲儿,“花姑娘滴”、“大大有滴”岂不就成了我们的国语了?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很多的日本人看到了在中国的商机,纷纷跑到中国来做生意或者创办企业,为了更好的和中国人交流,很多日本人开始学习中文,在这些日本商人或企业家的出版物及语言中,偶尔都还能看到点协和语的影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