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夏日悄逝,已然立秋。虽然夏天的热浪并未退却,但立秋的到来,预示着即将落英缤纷。都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大自然赐予的那一抹抹色彩,便是最好的风景。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立秋分为三候:“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生;又五日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虽然立秋后会发生天气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但是天气依然很热,“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2017年立秋乃是中伏的第17天(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秋老虎”依然存在。
民间老百姓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广为流传,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当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就把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则称为“顺秋”,民间有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意思就是说顺秋以后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宜人。
立秋后注意事项
饮食调养—— 润其燥 少进补
立秋后,随着气温降低,湿度减少,空气逐渐干燥,人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容易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头痛、手足心热等现象。因此,进入秋季后应加大水的摄入量,以维持水和电解质代谢的平衡。
秋天气候凉爽,人们因“苦夏”所致的身体消瘦逐渐恢复,食欲增加,因此,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贴秋膘”。但大鱼大肉不可吃得太多,尤其不能大吃肥肉,以免血脂升高。
起居调养—— 防“阴暑” 御秋寒
夏秋之交是最难选择衣物的时候。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俗话说:“春捂秋冻”,适当地冻一冻,可增强身体的耐寒力。但初秋天气毕竟不同于夏天,气温会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这个季节,白天可以穿薄一些,但要准备一件稍厚的外套,早晚穿着,以免受风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