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因为其年代较元明等朝代离我们比较近,所以很多历史上真实的事情我们能够看得比较清楚,而清朝入关之后,做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件事,便是安排全国所有的男性都要剃头。清朝人把前面的头发剃掉留下不同时期长度粗细不等的辫子,除了不遮挡视线、对大自然的崇拜及萨满教的影响,还有刚入关时的一种发型说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
当顺治帝,也就是康熙的老爹颁布这道政令的时候,当时清朝的全国男性可是炸了锅,为什么呢?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大多数人都是汉族,而汉族自从汉朝以来,其头型都是以留长发为标准,从来没有留这种古怪的发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抗议。
皇帝一看,这么多人反对,心里面很不高兴,而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心里才是最着急的,当时的顺治年幼,朝政其实都是多尔衮在把持,一看百姓都不接受,多尔衮就非常生气,明面上是不满皇帝,当时实际上是不满他的政令,于是多尔衮提出了一句现在人都很熟知的话,那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那么首先头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头发生长于头部因此满人认为不可剃发,当以好好保护。同时,满人还把留发当作是对祖先的尊重,如前所说身体是生身父母所赐,以留发这种方式来表达敬和孝。具体发型影视剧里表现的应该是正确的,前半部是都剃光的。
清朝末期,随着反清革命的高涨,民间出现了批判辫子的高潮,很多青年厌恶地把辫子称作“烦恼丝”。许多报刊都以辫子为题,揭露清政府的残暴和丧失人性。邹容在《革命军》中把辫子列为反清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斥责清廷强迫男人留辫子是“固我皇汉人种,为牛为马,为奴为隶”。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将剪辫子视作反清革命,辫子的去留成了是否革命的标志。激进的革命党人为表示献身革命的决心,首先剪掉辫子,同时号召大家剪掉辫子,呼吁投身革命。
鲁迅后来回忆道:“我的辫子留在日本,一半留给客店里的作假发,一半给了理发匠。宣统初年回到故乡,一到上海首先得装个假辫子。这时上海有一个专做假辫子的专家,定价每条大洋四元。
看见清宫戏里面妃嫔经常在手指上戴一截长长的金色套子。我想知道那个套子是干吗用的?是首饰吗?清宫戏里妃嫔戴的长指套是护甲用的,叫护指套。
“护指套”又称“护甲套”。大家熟识护指套大都处于清朝后宫电视剧里。其实护甲套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出现过。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巩俐也戴过。只是到了清朝。后宫娘娘们用的就非常普遍了。样式也繁密了许多。
清代的辫子头最初是源自于满人的习俗。一开始祖先们靠着捕鱼、打猎维生,若是披头散髮的,不仅看不清猎物还有可能遮挡视线造成危险。因此他们便前头剃髮、在脑后结辫,这样做起事来方便,也无乱法遮挡。
再来,就是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特殊功能,那就是辫子竟然能当枕头睡觉!由于这种辫子的长度很长,将其盘起就能变成一颗发软的枕头,方便随时随地的睡觉。
满族女子喜欢留长指甲,女性手指的纤细柔长,除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外,还可以借助装饰的手段,那就是将指甲蓄长。蓄甲之风,源远流长。据《韩非子》一书记载:战国时韩国国君韩昭侯周围的侍臣,即全都蓄着长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