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之前,秦军军力够弱,基本在战国七雄中处于最末端。变法后,国力军力猛增,之后几乎百战百胜,但与此同时,也经历了以下一些大的败仗。(不影响大局的小败仗就不计了)
1、第二次合纵攻秦函谷关之战
公元前298年,秦昭王软禁了齐国重臣孟尝君,却被孟尝君设计逃脱。事后,齐,韩,魏三国联合攻秦,在函谷关大败秦军,但是秦军据守函谷关,三国军队被阻。到了公元前296年,赵,宋也加入联军,五国齐攻函谷关,城破,秦国割地求和。
2、阏与之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这一次,打得十万秦军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多年未敢侵赵。
3、邯郸之战
廉颇率领老弱病残死守邯郸,从公元前259年底一直打到公元前257年初,持续了三个年份,25万秦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也没有攻克邯郸,最终被赵、魏、楚联军击败。 此后,赵国、韩国都发动反击,赵国夺回太原郡、韩国夺回上党郡。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秦军复败,退回河西。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4、第四次合纵攻秦河外之战
邯郸之战后,赵国转危为安。信陵君魏无忌救赵有功,但他窃取魏王虎符,击杀大将晋鄙,害怕魏安厘王降罪,不敢再回魏国,命令副将率军回魏,自己率领宾客停留在赵国。秦昭襄王听说信陵君留赵,认为这是攻魏的大好机会,令蒙骜率军东向攻魏。魏兵屡败,不能抵挡秦军进攻。魏王派使者持黄金彩币,请魏无忌回国拒秦。信陵君回国后,魏王免其窃符杀将之罪,授上将军印。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致书各国,请求派兵援魏。赵、韩、燕、楚等国国君素来敬重信陵君,纷纷遣军到魏,听其节制,只有齐国不肯发兵。魏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西向攻秦,秦军败退。联军追至河外,包围了秦军。信陵君亲冒矢石,率先冲锋。全军士气大振,紧随冲锋。秦阵营混乱,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出。相持逾月,联军撤回。魏安厘王为表彰信陵君败秦收复关东失地功劳,拜为上相,封邑五城。
5、肥之战
肥之战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的截击战。秦王政十四年初,秦将桓齮率秦军进逼邯郸,赵王 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先是采取筑垒固守,伺机反攻的方针,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又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撤回的秦军。经激烈战斗,大败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6、伐楚之战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接着乘胜攻克鄢郢,随即率领部队向西进军,要与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会师。当时楚国将领项燕率领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跟踪追击李信军队,连续三天三夜不曾停息,结果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名都尉,李信军大败而逃。
以上纪录均为秦军大败,小败次数更多,无法统计。秦国的史书只记载胜仗,不记载败仗,而六国的史书在秦统一又被大量焚毁,因此很多败仗只能从一些残余的史书,考古,时间,以及双方反复争夺地点等推测出来。
秦军的败仗还远远不止这些。看看史记等历史典籍,很多地名被秦军多次攻克,说明六国曾经收复这些地方,反复争夺的细节不得而知。因此可以说明:秦军并非无懈可击,六国军队也一样强悍,秦军的胜利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要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