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已经61岁了。
在这个时代,60岁的老人,已经算是相当高龄。但是刘邦没办法颐养天年、修身养性,他不仅要不断地在面具之间更换角色,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跨上自己的征途,去面对那些曾经凶悍的“猎狗”。当然,刘邦同时也看到,留下来的“猎狗”已经寥寥可数。
而其中最厉害的,当属淮南王英布。
刘邦在刚刚逮捕韩信的时候,英布就有了疑心,对刘邦的动向加以警惕起来。随着梁王彭越的被杀,他愈发确定下一个对付的就是自己。既然无路可逃,那么不妨先发制人。
英布真的造反了,他精心准备以后,在淮南发动了全面的叛乱。
在造反之前,英布告诉自己的将领们:“皇上已经老了,厌恶行军打仗,他不会御驾亲征的。而如果派遣将领,我们只担心淮阴侯、梁王,他们现在都死了,我们还怕谁?”
果然,英布起初的兵锋难以阻挡,荆王刘贾被战败,出逃而死,英布军兼并了荆军,继续渡过了淮河攻打楚军。楚王刘交自以为聪明,用人不当,结果被英布打得狼狈不堪,连连后退,整个江淮地区都陷入了战火之中。
在这段时间内,刘邦也没有闲下来。汝阴侯滕公推荐来一位薛公,成为刘邦平定英布的战略策划人。
这个薛公并不简单,他原本是楚国的令尹,因为韩信被废,而成了滕公的门客。面对刘邦,他侃侃而谈:“英布造反,有上中下三大策略。如果他采用上策,太行山以东地区就无法归皇上了;如果采用中策,那么胜负难料;如果采用下策,皇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很好奇这样的议论,自从张良退隐以后,他很少听到如此令人精神振作的议论了。因此,刘邦很自然地预感接下来的议论更加精彩。
果然,面对刘邦质询的眼光,薛公说道:“英布如果用上策,就是向东进攻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向北吞并齐鲁,然后用一纸檄文号召燕国和赵国各自守卫其领土,那么,山东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如果他在获得楚国和吴国以后,选择吞并韩国和魏国,获得敖仓的粮食并封锁成皋要道,那么,胜负难料啊;但是,在占领楚国和吴国之后,他向西夺取下蔡,然后将粮食、辎重和财宝搬到越地,自己再跑到长沙为王,那么,皇上就可放心,我大汉安然无恙了。”
刘邦想了想,觉得薛公说得很有道理,便继续问道:“英布会选择哪种策略呢?”
“下策,”薛公断然地说道,“一定是下策。英布原来只是刑徒,自己却能够奋力做到王,都是为了追求富贵的动力才让他这样的啊。因此,他不会顾及天下百姓,也无法为其子孙后代所考虑,只会选择下策。”
刘邦鼓掌称善。
果然,英布的军队随后正采用了薛公所说的下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