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国的一个金融企业“蚂蚁金服”用8.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跨国汇款服务公司“速汇金(MoneyGram)”。这笔巨额交易,在2017年中国的海外并购项目里,也只能排第四。在2017年刚开始的两个月时间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交易额已经达到了96亿美元。

从十年前开始,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公司的脚步就已经开始了。2006年,中国海外收购的交易总额为163亿美元。此后,交易额一直呈稳定的增长态势,并在过去两年迎来了巨幅增长,从2014年692亿美元的交易额连翻两倍——到2016年,中国企业共花费2471亿美元收购海外公司。

这一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在2013年以前,中国的海外并购主要靠财大气粗的国企推进,而且大多集中在传统能源行业,比如钢铁、煤炭等。澳大利亚的铁矿、加拿大的能源产品、非洲的铜矿……都是主要的收购对象。一半以上的交易额都归功于传统能源产业。

后来,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兜里也有了钱,开始加入买买买的行列,并购的行业种类也开始日益丰富起来。比如2016年,苏宁花2.7亿欧元收购了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70%的股份,万达花35亿美元收购了传奇电影公司(Legendary Entertainment),山东如意集团花13亿欧元收购了法国轻奢品牌SMCP。

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大军的加入,另一方面是社会本身的转型,中国海外并购的行业偏好在这几年里发生了巨变。

从2012年开始,曾经的并购巨头传统能源行业就开始日薄西山,从巅峰时期的300亿美元交易额一路缩减到2016年的28亿美元。而房地产、化工、互联网、基础设施、物流等行业则迎来了春天。其中以化工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2015至2016年化工行业的海外并购交易额增长率为2280%。

随着互联网和房地产的投资大潮,这两个行业的海外并购交易也大幅上涨,近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04%和186%,在2017年依然呈现上涨趋势。而曾经炙手可热的金融行业,则开始有衰退迹象,2015年是它最鼎盛的时期,海外并购交易额达到267亿美元,但到了2016年下降到了191亿美元。

中国消费者在海外买买买包,中国企业则在海外买买买公司,中国人已经渐渐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了土豪的形象。买了一堆海外公司回来自然是财力与实力的证明,但这么有钱的中国企业为什么少有能让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获得世界认可,依然是一个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