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 08:24:34 来源: 网易亲子
举报
2004年,年仅12岁的钢琴少年泰欧·盖尔基在瑞士与苏黎世管弦乐团合作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赢得全场一千四百名观众的喝彩;
在圣马力诺国际钢琴大赛中,他再一次勇夺冠军及评委团特别大奖;
2005年,他在德国威玛举办的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中登上了冠军宝座……
如果你家也有练琴的孩子,想必也听过“泰欧·盖尔基”这个名字——
1992年出生于瑞士,5岁即展现出优异的音乐天赋,8岁参加MARGESS国际音乐营,是活动举办以来年纪最小的学员,9岁进入瑞士百年音乐名校SCHAFFHAUSEN学院,随后被推荐到英国伦敦知名的普赛尔音乐学院(Purcell School)就读。
更令人惊叹的是,泰欧会说五种语言,除了音乐还喜欢数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演员。
看到上面这张照片,一众老母亲早已冒出了星星眼:年纪轻轻成绩斐然,还有一副好皮囊……所以,所谓的音乐天才,真的都是天生的吗?
别急,让我们先来看看泰欧·盖尔基主演的一部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或许答案就在其中。
如果你以为这是他的传记片,讲述的是一名钢琴家的成长之路,那就大错特错了。每个琴童的求学之路千差万别,但殊途同归,这背后有哪个家长不是想着“学有所成、为我所用”呢?
不管你正在孩子学琴道路上一边探索一边观望,还是已经陪TA踏入漫漫的求学之旅,我都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影片中的四句话——
小主人公维特从5岁就显露出不一般的天资,幼儿园里,他从来不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偶尔互动一次,还是谈论全球变暖问题,说大家都得死,吓得班上的小孩子们个个哇哇大哭。他下国际象棋、看大部头的书籍,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享受独处的时光。更重要的是,小维特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在生日聚会上,父母让他为来宾弹奏一曲,小维特不乐意,结果被父亲强行抱到了钢琴前,一曲终了,技惊四座!这下,维特的父母不淡定了,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培养儿子——妈妈辞退了现在的钢琴老师,说她已经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夫妻俩晚上睡不着,商量着怎么规划儿子的未来,爸爸表示一定要给孩子一些压力;看到儿子手拿锯刀和爷爷一起做木工,妈妈疯了似的跑过去说,“这是弹钢琴的手,要好好保护!”看到小保姆没有督促儿子好好练琴,两人玩儿起了摇滚,妈妈又开掉了保姆,自己当起了全职妈妈......一边是“功利”父母的奋力托举,另一边则是维特的默默地反抗——他在学校里格格不入,没有朋友,经常受到同学们的白眼,还不断挑战着老师们的权威......维特的父母并不以为然,尤其是妈妈,她始终坚信儿子未来一定是一个伟大的钢琴家。妈妈带维特去拜访著名的女钢琴家,可他并没有兴奋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拒绝了这常人根本无法拥有的机会,妈妈一句话戳痛了他,“你就当是为了我弹。”学琴倒底是为了什么?这句铿锵有力的质问,“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也令人沉思。是维特不喜欢弹钢琴吗?恰恰相反,他热爱钢琴。他是智商高达180的天才儿童,在本应该懵懂的年龄,早熟的维特就已经知道自己骨子里真正热爱的是什么。很显然,维特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弹琴而拒绝,他究竟在反抗什么呢?他所反抗的,无非是父母对他理所当然的期望,以及“高智商=成功”的命运。智商超群的维特尚且如此,那些99%注定会成为普通人的孩子呢?绝大多数孩子在某一时间都会是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未来倒底要干什么。即便心有热爱,也不确认自己将来要如何度过漫长的一生。影片中那位睿智的女钢琴家一语道破天机,她没有勉强维特,而是认真地对他说,“你弹琴不该是为你母亲或是为了我,等你想为音乐演奏时再弹琴,拥有冷静的理性和热情的心,才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她深知以维特的琴技,弹奏世界名曲会毫不费力,可如果不是出于自愿,那曲调中一定会少了些许灵魂与炽热的情感。可见,做成一件事情(或是所谓的成功)光有才华和努力还远远不够。这位女钢琴家特别像心理学畅销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心理咨询师,面对蛤蟆先生所提出的质疑,他说,“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等你想为音乐演奏时再弹琴”,这句话让维特终于在徘徊过后找准了方向。维特从小就和爷爷兴趣相投,他们都喜欢飞行,身为工匠的爷爷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维特也很乐意呆在爷爷的木工房里,看他制作各种与飞行有关的零部件。爷孙俩一起手工劳作,一起聊天,有时还会分享各自的秘密,在爷爷面前,维特一改和父母相处时的沉闷,变得侃侃而谈。他会将心事和盘托出,将自己尽情释放。爷爷不仅是维特的情绪出口,也是解答人生疑问的导师。维特想成为一个普通人,于是他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装上爷爷给他做的蝙蝠翼,从二楼的阳台跳下......莫言在他的书中写过,“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成长的道路上,谁不是一边经历,一边寻找,一边选择,一边失去。“完美”这个词是孩子根本承受不了的,而“功利”也本就不该出现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所以维特宁愿牺牲自己的智商,消除他作为天才的烦恼,这也是对父母无声的反抗。摔成脑震荡的维特智商降到了120,当女医生将这一结果告诉维特的妈妈时,她根本无法接受,对女医生哭诉,“我儿子原来智商可是180!”要知道,一般人的智商在85-115之间,人类智商的平均值在100,智商120已经比平均值高出了不长,用女医生的话说“应该高兴”,可却浇灭了母亲对于“天才”期待的火焰。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真的,除了爷爷,维特骗过了所有人。在装傻的日子里,维特更加懂得了爷爷,虽然他做了一辈子木匠,与他成为飞行员的梦想相去甚远,但他这一生仍然很开心,因为理想其实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维特也更加知晓了自己的内心,认清了自己的“天命”,他在家庭遭受经济危机时,运用自己出众的智商救父母于危难之中;他接受了之前没有接受的命运和安排,来到了女钢琴家的家中,为她弹奏一曲。影片结尾定格在12岁的维特人生第一次钢琴演奏会,他身穿燕尾服,灵动的手指在黑白键上交错,潇洒、热情、酣畅又淋漓。心底真正热爱的东西,是无法掩饰的,那才是我们生命中应该为之坚持的事情,而穷尽一生,我们追求的无非是个人的意志、独立的精神,自由的灵魂。“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天命”,父母保持初心,方得始终。就像影片中维特爷爷说的那句话,“顺着命运勇往直前吧!”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
作者:桃乐思
责任编辑:
石玥_NS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