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阅读公号的怪癖,看一篇文章,先拉到末尾看评论,评论区反馈好的话,再回过头来细看原文。
在“家长会了么”上周的一篇推送里,有一则评论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篇文章是要说明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站在这则评论的立场,我下意识地推导出几个原因,但也不确定是哪一种:
是文章水平太差、文不达意?
还是评论者又犯了“被输出依赖症”,一定要在开头或结尾看到某种观点?
仔细阅读原文后,我发现这是一篇人物故事,以写实白描的手法将“双减政策”之后艺体类培训班的现状呈现出来。
至于中心观点,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普通人会看到——还是老老实实学习最稳妥不累;
“学困生”家长会看到——除学习外还有其他通往罗马的道路;
培训机构老师会看到这份职业的意义和自我价值;
金主投资人会看到艺术培训行业潜在的大把商机……
如果硬要加一个观点,不免有带节奏的嫌疑。世上的许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存在即合理。
很多时候振臂一呼并不会带来什么改变,仅仅是情绪宣泄罢了,反而是客观描述更能贴近现实,带给读者深思,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共鸣。
我周围有不少见缝插针刷亲子教育公众号里的妈妈,大多工作很忙,没时间系统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又总想从关注的公众号里学到点儿什么,所以需要很硬的观点输出,而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隐晦输出观点的内容,往往容易忽视。
这种热衷于接受观点、忽视思考探索过程的“被输出依赖症”,实则不值得提倡,不仅容易被别人带节奏,且无助于自身的成长。
遗憾的是,类似于“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的疑问,在各类题材公众号的评论区并不罕见。
这种现象在现今的“快餐阅读”时代并不少见,当被高强度的工作“压榨”了一天之后,大部分人没有心情阅读大段文字,更别提是厚厚的书籍了。
以微博的140字小短文为典型,各种段子“趁虚而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短视频更是以绝对强势的姿态闯入日常生活。丰富的影音刺激逐渐取代了枯燥的文字,让人沉醉其中。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离慢阅读时代越走越远,只期待答案而不再在意过程,慢慢放弃思考呢?
“文化入侵”
东西方文化的叙事方式有着明显差异。东方的故事讲究意境,高手能人不在于表面强大,而在于精神强大。
西方文化则不同,所有的事情都喜欢搞二元对立,以直白的方式直接了当地告诉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好莱坞产业,美式电影刨去打斗和特效,剩余的内核都是西方ZZ正确那一套,还生怕观众看不懂,要不厌其烦地重复提起,颇有点画蛇添足说教的意味。
举几个高评分电影的例子,从故事的角度来说叙事结构确实合理,引人入胜,可剧情为之服务的内核却是简单明了。
《肖申克的救赎》——自由
《阿甘正传》——家庭
《泰坦尼克号》——爱情
《阿凡达》——环保
文化产业是一种最有效的思想渗透,自从好莱坞电影引进以来,国产片被美国的工业电影冲击得毫无还手之力,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越来越习惯接纳美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快餐,不喜欢辩证思考问题,总期待着别人直接告诉你结论。
“技术入侵”
另一项技术带来的变革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计算机算法的改进让那些资讯类APP越来越“懂”我们。
经常网上购物的人常有这样的体验,明明自己还没搜索具体关键词,购物类APP就给自己推送了最近预期要购买的商品。不少人甚至怀疑是手机被监听了,隐私完全暴露在商家视线内——这其实都是算法精进后,通过大数据实现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我们也可以有1对1的私人定制服务。很多人每天上班已经够累了,闲暇时如果还看一些有深度的东西,脑子实在转不过来,更何况有些时候看到的东西和自己观点不合,那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就抄起键盘扔过去。
有了算法推送就不一样了,刷到的视频都是自己想看的,观点都是与自己相符的,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总有人把你舔的舒舒服服,越刷越爽,简直嗨到不行。
但这种“奶头乐”真的对自己有益吗?
智能化的推送让人放弃主动思考;只推送自己喜欢的,让人容不下与自己不同意见的观点。我们就这样一步步地落入了温柔的陷阱,最终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只接受他人观点输出;掩耳盗铃般地拒绝不同观点,最终困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
情绪容易被唤起
逻辑思维则相反
从脑解剖学来说,人们的情绪主要受杏仁核控制,而逻辑思考的部分则由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
情绪脑由来已久,早在智人种还未分化之前,情绪脑就已经形成。西方谚语中经常把情绪、焦虑和烦恼比作“猴子”。原因就是情绪脑经常冲动不受控制,有着动物性的一面。
当然情绪脑的冲动有着进化学上的意义,因为与本文无关就暂且按下不表。
逻辑理智脑的出现和发育则相对较晚,剑桥大学神经学家彼得·琼斯的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在30岁仍在发育,这对人们以往界定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界限提出了挑战。
正是因为理智脑的形成晚,终身都在发育,我们日常的行为逻辑一般都是看感觉而不是重思考。
说完大脑,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亲子教育号。自媒体流量为王的规则就注定了宣泄情绪、输出观点的文章要比理性讨论、讲述事物内核的文章阅读量更高,更受人欢迎。
比如最近的“双减政策”,凡是跟风制造焦虑,说有钱人可以请1对1在家补课的,都能激起评论区热烈讨论。而冷静分析政策、寻找出路的评论区则门可罗雀。
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因为宣泄情绪无助于改变现实,对于已经确定的事情,我们只有分析原因,规划路线,利用好手中的牌,想办法以小博大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而这恰恰是多数人所欠缺的能力,因为这是反人性的,需要与长期进化而来的情绪脑作抗争,用理智与逻辑来战胜人性的弱点。
关注过程
而不注重结论
面对被“输出依赖”所支配的困境,如何才能走出来呢?很简单,就是要尽量多关注过程,而不过分注重结论,尤其是警惕从事例和经验中做 “过度的推断”,多一些思考和质疑,这种精神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
我们阅读文章时经常带着某种目的,希望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因此,很容易就从文中的事例和描述中去推断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便于记忆和实施。
但这种出于经验的推断很容易产生错误。比如你看到的天鹅,在亚洲看到的是白色,在欧洲看到的是白色,在美洲看到的也是白色,于是你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但只要找出一只黑天鹅,甚至在地球之外找到一只黑天鹅,那么这个假设就自动瓦解了。
事实上,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就是随意做归纳推断所导致的谬误。
因此,虽然结论能帮助我们更节省时间,不花费过度的思考精力,但它有时并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指导与方向。不要说是凭借经验的日常推断,哪怕是科学实验也很有可能会得出并不值得推广的结论。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概念“守恒”。比如让儿童亲眼看着一小碗牛奶全部倒入另一根试管内的全过程,接着问他们:试管里的牛奶和原来碗里的牛奶哪个更多?
几乎所有未形成守恒概念的儿童,都坚持是试管里的牛奶更多。
皮亚杰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在6、7岁之前是无法理解“守恒”这个概念的。这个结论被沿用至今,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可能儿童在6、7岁之前也可以理解“守恒”,实验者的态度与语言描述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是的,有不少科学结论都很难经得起考验。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即使是权威大学实验室的医药学研究,可重复性也不超过一半,有65%不一致。更别提带有人文属性的心理学、教育学观点了。
现如今,媒体已经深入了解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倾向于将一些科学研究的结论夸大化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而事实上,许多科研论文所给出的不过是一个猜想与假设,通过实验得到了局部的验证。然而,大众更期待看到的却是简单而明确的结论——尽管,一般来说,这个结论并不那么可靠。
我们普通人并没有太深的专业素养与精力来研究每个实验的过程,也不可能一一验证,但或许可以从“步子走得慢一些”,从不再那么期待结论与答案开始,从更多关注客观事实与现象描述开始,多一些自我思辨与沉淀。
这势必也会影响亲子沟通的质量与孩子看问题的方式,让育儿拥有更多温暖的“人情味”。
作者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资深心理教育工作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