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0月29日报道 接过大众品牌在华权杖的第112天,现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齐泽凯博士(Dr. Robert Cisek),对中国汽车市场“强烈的竞争氛围”已经有了切身体会。
![]()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齐泽凯博士(Dr. Robert Cisek)
在大众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落地的重要节点,自今年7月1日起正式担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的齐泽凯,肩负的是一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使命。
按照集团规划,大众汽车将从明年起迎来新一轮产品发布高峰。到2027年,大众将在中国市场推出21款新能源车型;至2029年,这一数字将扩大至31款。齐泽凯的核心任务是确保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2026年这个“产品大年”中,基于全新CEA电子电气架构和CMP等平台打造的众多新能源车型能够成功量产并赢得市场认可。这直接关系到大众汽车“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成败。
“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蓝图,由现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全力主导推动。在贝瑞德领导下,大众汽车经历了三年在华业务重塑关键过渡期,即将进入产品落地的“交付之年”。
“去年贝瑞德先生邀请我赴华,我于今年1月1日正式来到中国,担任集团产品与战略执行副总裁。来到中国后,我主要负责集团层面的产品规划与战略制定,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速度’”,齐泽凯博士向网易汽车坦言。
与四个月前的初次见面不同,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胡同茶室与媒体围炉茶话的齐泽凯博士,少了几分彼时在V-Space聚光灯下的匆忙与严肃,多了几分从容与泰然。
齐泽凯博士在大众汽车的经历始于2018年,最初在沃尔夫斯堡负责产品战略,之后被任命为大众汽车南非总经理,经历了疫情时期的重重挑战。在此之前,他曾在麦肯锡积累了汽车、半导体、通讯等多行业咨询经验,在亚太地区调研期间,见证了华为从全球通信市场份额有限到成长为行业领先者的蜕变,深刻感受到中国经济与市场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咨询领域的历练让他从战略、研发到生产等多维度洞悉产业运作,最终选择回归汽车行业。在宝马工作的六年里,他始终渴望来中国工作,虽曾错失派驻沈阳的机会,但这份对中国市场的期待从未消减。
![]()
今年1月1日齐泽凯正式来到中国,成为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核心战略产品落地的关键先生。彼时贝瑞德需要一位内行、可靠且能精准执行的领导者确保这一战略能够被坚定贯彻,齐泽凯正是其眼中兼具技术深度、战略眼光、实战经验和文化融合能力的“产品专家型”统帅。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转型压力显而易见。过去三年,大众在华新能源车年销量从不足10万辆增长至约30万辆,但相对于中国品牌竞争对手,这一增速仍显缓慢。齐泽凯对面临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洞察,这不仅来自他今年1月正式来华任职后的亲身体验,也源于他对大众汽车中国战略的深入研究和坚定贯彻。
“早在我到任前两年,大众汽车已制定了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规划,体现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精神。”齐泽凯谈到。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加速本土化进程,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已成为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这一布局带来的直接成果是“产品上市周期缩短30%以上、成本优化40%”。
中国团队拥有更高决策权,这与传统的外资车企在华运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齐泽凯强调:“我们与本土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包括地平线、小鹏等科技企业,共同研发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技术与服务。”
齐泽凯首次详细阐释了CEA(中央计算域控制平台)架构的未来布局。“CEA架构本质上是大众汽车的中央计算域控制平台,我们将其视为大众汽车新一代产品序列的‘中央大脑’。”未来大众品牌旗下车型将逐步搭载该平台,实现包括L3级辅助驾驶在内的功能升级。初期,CEA架构将优先应用于纯电车型,而纯电平台分为两大方向:CMP平台是中国市场专属平台,覆盖紧凑型及A级车型,提供纯电和插混两种动力;CSP平台则主打B级车型,涵盖纯电与增程式动力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大众汽车正积极推进CEA架构在MQB燃油车型中的应用,未来燃油车也将具备这一智能“中央大脑”。齐泽凯特别强调,CEA平台支持远程OTA升级,可将电子控制单元的复杂性降低约30%,从而加快迭代速度。“一旦发现软件问题,通常可在一至两天内完成修复。”这种快速响应能力,是大众汽车适应“中国速度”的关键。
“交付之年”的产品落地,是齐泽凯的头号任务。从2026年起,大众汽车即将迎来新一轮产品发布高峰。到2027年计划推出21款,至2029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扩大至31款。他恳切地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这些产品能顺利上市并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想要带领大众汽车在竞争惨烈的中国汽车市场“收复失地”,价格竞争力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一家量产品牌,大众汽车在定价时会综合考虑两个核心因素:一是基于合理的产品配置制定具备竞争力的价格,二是基于对用户期望与市场整体的动态表现的充分关注”齐泽凯认为。
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一个显著变化是:约65%的销量来自置换用户,其中不乏大众汽车的现有用户。这种用户结构的变化,促使大众汽车必须重新思考其品牌传播策略。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市场环境中,大众汽车需要在品牌价值和价格竞争力之间找到平衡点。齐泽凯认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与认可,也可以作为衡量企业能否兑现对用户承诺的标准之一。”大众汽车在中国已有约4600万用户,这一庞大的用户基数是其最宝贵的资产。如何将传统燃油车用户的信任转化为新能源时代的品牌忠诚度,是大众汽车面临的关键课题。
“在追求最新技术和体验方面,我们可能不是最前沿的,但在提供长期可靠、可安心使用的产品上,大众汽车始终是消费者的可靠选择。”在齐泽凯看来,随着新产品密集落地,大众汽车在新能源时代的品牌重塑策略清晰——不是盲目追逐科技热点,而是让安全可靠的品牌基因深入人心。
中国汽车市场产品迭代速度之快,是跨国车企必须直面的挑战。以往传统汽车企业在汽车新车发布后,通常用三至四年进行改款,调整内饰与外观,这远远无法赶上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更遑论新能源品牌甚至每一至两年迭代一款新车的”中国速度”。
新汽车时代,大众汽车还需要加速奔跑。
好在CEA电子电气架构在中国的应用,或将大幅提升软件更新和扩展能力。硬件配置上,与中国本土供应商保持高度灵活的协作,快速响应的供应链提升了研发及迭代效率。
与此同时,齐泽凯博士强调,交付给消费者的产品必须经过充分验证,保障安全性和使用体验,高频率软件更新并非最终目标。
“大众汽车坚持在产品交付前进行多维度、超行业标准的测试,确保车型长期保持品质与安全性。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款大众汽车在交付给用户及其家庭时,都能够体现可靠性与长久价值,即使十几年后仍然具备高品质和安全性。”
在齐泽凯看来,安全可靠性是大众汽车的核心基因,也是坚守并持续强调的产品价值,体现了大众汽车品牌的DNA和基石理念。
“从德国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产品的严格要求是很直观的。”大众汽车坚持在产品交付前进行多维度、超行业标准的测试,例如淋雨测试雨量达到全球记录最高雨量的三倍,还进行超过300毫米雨量的底盘涉水等一系列严苛测试。
“在创新和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大众汽车将持续努力,但不会以牺牲价格或盲目追求速度为代价。我们希望在保持品牌核心基因的基础上,提供符合本土生态和市场需求的科技体验,而非单纯追求更快、更强、更便宜”,齐泽凯强调。
根据齐泽凯的规划,大众汽车或将于2025年下半年开展一系列围绕品牌DNA的传播活动,将严苛的测试内容场景化,让用户更直观地理解产品品质,这是随着新产品陆续落地,让新汽车时代的中国用户重塑对大众汽车品牌认知的绝佳时机。
中国市场每年有上百款新车型涌入,消费者很难对单一车型形成深刻印象,而新汽车时代,合资品牌传统的品牌叙事也正在褪去光环。在海量产品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品牌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
“我们的所有产品研发与测试均围绕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展开。未来,我们也计划向媒体和用户展示产品测试的设计标准和细节,确保测试过程真实反映用户的使用情况,并通过此方式与市场和消费者进行进一步沟通。”齐泽凯谈到。
“要想在中国真正取得成功,必须学会融入并热爱中国文化。”这是就任之初,齐泽凯从上一任掌舵者手中接到应对中国市场激烈竞争的“锦囊”之一,茶叙或许是融入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氤氲茶香中,这位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机械工程博士,正在迅速与这片土地和它所代表的文化建立连接,在正确的沟通与合作方式中,推动大众汽车在中国持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