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3月25日报道 补贴退坡、疫情反复、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多重承压下的新能源车市场在供需错配下迎来了新的时代“课题”。
自3月以来,已有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加入第二轮涨价潮。
在产能受限供给不足的背景下,无论是“无奈”抑或“顺势”,涨价都成了新能源汽车品牌们缓解成本压力的“一致”选择。
两轮涨价
事实上,这已经是新能源汽车品牌们的第二轮涨价。在年初1月时,受补贴退坡影响,各品牌已宣布一轮涨价,涨幅多为2000-5000元左右。截至3月24日,仅有高合、ATIO等极少数品牌未有涨价动作。
从价格上看,3月这一轮涨价幅度至少以3000元起步,特斯拉、小鹏、零跑部分车型更是达到了2-3万的涨幅。
此轮涨价潮的“直接推手”是,锂、钴、镍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动力电池价格上涨。
作为新能源汽车成本结构中占比约40%的存在,动力电池电池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款新能源汽车的最终定价。
以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为例,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已经由5万元/吨增长至50万元/吨,涨幅近10倍。电解钴价格也由2021年1月的27万元/吨增长至57.05万元/吨,涨幅近1倍。
正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今年以来,部分电池企业改变了价格谈判规则,为每季度动态谈定价格,并有价格开口。乘联会表示,在动力电池涨价后签订新订单的车企压力较大,只能通过涨价来缓解成本压力。
此外,新能源车的频繁涨价,也让“黄牛”在二手渠道活跃起来。根据某二手平台APP显示,特斯拉、小鹏、理想等热门车型皆存在大量的订单转让信息,价格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而究其根本,是新能源汽车交付等待期漫长。
供需错配或是市场的“无形大手”
尽管动力电池原材料上涨是第二轮涨价潮的“直接推手”,但供需错配或才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在经济体制运行下的“无形大手”。
或源于疫情反复,或源于缺芯,下游车企产能受限导致的供给不足,也为3月这轮涨价潮提供了“托底”保障。
从经济学逻辑看,产品原材料并不能完全决定产品的价格,而产品的供需关系才是决定产品价格的根本原因。最终,产品的价格也将再反过来,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
当然,此次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源于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地缘政治、海运等物流成本高位运行等干扰因素。
调研显示,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乎都有一定的交车等待周期,部分车型也存在无现车的境况。
比如,Model3交付周期4-6个月,Model Y(参数丨图片)为2至5个月。小鹏P7交付周期2-5个月,小鹏P5差不多在2-4个月左右。此外,哪吒U pro车型交付周期也在2个月左右。
从需求端看,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27.2万辆,同比增长180.5%,环比下降22.6%,环比降幅要小于历年2月的走势。
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销量仍然处于快速扩张的窗口期。
此前乘联会预测,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可达550万辆的规模。以2021年331万同比增长183%的销量数据计算,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或达66%的销量增速。
也就是说,激增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和动力电池需求,是抬升上游锂钴等原材料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在汽车产品供需错配的影响下,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中还掺杂了资本逐利囤货的“阴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本轮原材料价格超常规上涨,背离了正常(原材料)供需关系,属于非理性上涨,存在炒作方为抢抓锂产能扩张前的最后窗口期,囤积居奇、蓄意哄抬物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上游企业定价应回归理性,车企也要稳住阵脚。
蔚来汽车亦表示,经过其市场调研后认为,碳酸锂的涨价投机问题更大,目前(碳酸锂)供应需求并无太大差距。蔚来汽车呼吁,上游原材料厂商从长期利益出发不要做个人投机性涨价,对行业不是好事。

ID.4 CROZZ
19.39~29.39万(参考成交价)
促进优胜劣汰 多证券机构仍看好后市
在供需错配引发的复杂市场形势中,刚刚打开销量“大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电动车终端售价的提升对产品竞争力带来进一步考验,此外,拥有成本管控、原材料成本优势、资金现金流优势的车企,将受益显著,同时也将加速电动车竞争格局的分化,利好龙头头部公司。
国海证券从行业研究报告中也披露了相似的观点。报告称,涨价对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有限,将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洗牌,市场份额将向优质品牌进一步集中。此外,他们认为,提价往往影响消费者短期决策,从中长期看,消费者心理价位预期也将随市场价格整体环境变化而改变。
“不给用户带来价值的涨价是没有意义的,是无理的”,岚图汽车CEO卢放也如是表示。
短期来看,价格上涨可能引发部分消费者的购车观望情绪,但已铸造好产品竞争力“壁垒”的企业或品牌,也必将更易在此轮涨价潮中突出重围。当然,高端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并不在此番“重围”之中。
此外,万联证券也有着同样的判断,该机构认为,原材料价格的传导更利于产业链利润稳定。根据部分锂电企业(原材料企业)披露的1-2月经营情况快报可见,大部分企业业绩表现依然良好。
而为做好锂资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工信部已于3月16日、17日,连续组织召开锂行业运行座谈会、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涨价问题座谈会,分析了当前资源开发和扩大生产供给方面面临的瓶颈问题,并要求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
据了解,目前欣旺达、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相继披露扩产计划,锂盐冶炼厂、正极材料厂商也纷纷进行了产能扩张布局。随着锂盐等原材料价格的企稳回落,在动力电池企业产能不断释放的情况下,将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下游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过程不会太快。
总结:
毫无疑问,2022年又将是新能源品牌们备受挑战的关键年,而稳定供应链上游的成本、供应,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品牌继续扩张发展的常规“考验”。可以看到,针对新能源车供应链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事宜,政府部门已经介入调控。而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回稳,动力电池产能扩张落地,或也将进一步反作用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供需关系的调整。
- 第01页:20家品牌超50款车涨价 新能源车订单成理财产品?
- 第02页:小鹏汽车P7车系频道
热门车型推荐
朗逸 (合资)
- 厂商指导价(万):12.09~15.09万
- 级别: 紧凑型车
- 上市时间:2008年6月25日
- 在产车型:8款
- 排量(L):1.2~1.5 AT
- 油耗(L):5.6~5.92(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