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引起了广大城乡居民的共鸣——农村医保参保人数逐年下降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及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了《关于减轻城乡居民医保缴费负担的建议》,为众多面临医保缴费困难的城乡居民发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居民参保人数减少现状
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在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却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从2019年开始,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减幅逐年扩大。这种趋势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重庆市为例,2022年与2021年相比,全国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减少了数百万,而重庆市的参保人数也减少了近十万。这一数据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城乡居民对医保制度的信任度下降,也暴露出医保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这一现状不仅影响到了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权益,也对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整体稳定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二、参保人数减少的4点原因
毛相林代表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发现了导致参保人数减少的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个人缴费标准的迅速增长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不断攀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不匹配。这种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许多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难以承担医保费用,不得不选择退出医保体系。
其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导致参保人数减少的重要原因。现行的医保政策对于连续缴费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激励。不论是缴费多年的老参保人还是仅缴费一年的新参保人,他们享受的医保报销标准相同。这种政策设计缺乏公平性,也没有有效地鼓励长期参保和持续缴费。
第三,对财政补助感知不足也是影响参保积极性的一个因素。虽然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但许多未享受到医保报销的居民并不清楚这一政策,因此感受不到实质性的补助。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居民对医保制度的误解和怀疑,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参保意愿。
最后,门诊定额报销制度的取消也对参保人数产生了影响。这一制度的取消减少了居民从医保中获得即时利益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健康状况较好、不常就医的群体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医保带来的好处不明显,从而选择退出医保体系。
三、毛相林代表提出4个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毛相林代表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建议,旨在减轻城乡居民的医保缴费负担,提高参保率。
首先,他建议暂停上调个人参保缴费标准。毛相林认为,全国不应统一强制调整医保个人缴费标准,而应允许各省市区根据自身医保基金的运行情况,自主决定是否调整个人缴费标准及其调整幅度。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避免一刀切的做法给居民带来过大的经济压力。
其次,他提议增设零缴费或低缴费参保档次。在不降低现行财政补助标准的前提下,为经济条件较差的居民设立“零缴费”或“低缴费”参保档次,以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权益。这一措施有助于提高医保制度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让更多人享受到医疗保障。
此外,毛相林代表还建议建立连续缴费的激励机制。他提出,对于连续缴满一定年限的参保人员,应给予住院报销标准的上浮比例,以体现对长期参保人员的奖励和认可。这种激励机制可以鼓励居民持续参保,提高医保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他提出允许门诊统筹报销限额结转。对于当年未使用或未完全使用普通门诊统筹报销限额的参保人员,应允许其报销限额结转至下一年度使用。这不仅可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还可以促进医保基金的高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毛相林代表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解决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逐年下降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们期待这些建议能够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落实,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