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飞扬青春·谱时代华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守正创新,电子科技大学举办了第九届“校园网络文化节”,我们将陆续推出优秀网络文章专栏展示,一起来品读成电学子用细腻文字书写的靓丽青春,凝心聚力争做校园好网民,汇聚网络正能量,挺膺担当建新功。
传火杂感
作者:李峥
01
创作思路
本篇在笔者游览长沙时创作,于参观岳麓书院时,作者见岳麓书院所临湘江面对之长沙城,高屋大厦俨然,车水马龙,而书院依然保持古趣,遂想见传统文化应以各种精神于现代传承之感念,行文以笔者阅读过秦论时,想见文化传承与国家传承的关系立论,先举例部分国家文明失去文化传承后在历史消失,进而阐述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道理,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再转笔写近代化文化遇到危机之时临近国家日本的文化发展当时,以启发我们应以何种精神姿态传承文化,发皇优势,最终举重若轻,回到现实,赋以笔者自身对中华文化的祈望。
02
作品正文
传火杂感
长椅上,我摩挲手中的过秦论一篇,正巧瞥到那句“一夫作乱而七庙隳”,不禁感叹着强秦十代如此,竟因匹夫作乱而溃于一穴,真不胜慨然。七庙作为国家之象征,其香火得以传承,既是国家得以传承,七庙俱隳,既是象征国家灭亡,只言片语承载了景象惨烈如此,使我不忍卒念了。而我心中又暗觉,周秦之灭,最甚者实则在于焚书坑儒,先秦一代的文化记录几乎在那浩劫中俱毁,使我既知有周秦,却难究其具为何面目,正如那句:“遗忘才是真实的死亡”,失去了文化印记的国度,终究在历史之中隐入尘烟。也许七庙之香火之传,终不若“文庙”香火之传,文化方为国家一系之“香火”而国家文明之存续,必以文化来传火,方为稳固之道。
读史不难见,颇多古文明在史海浮沉中化岸边石,为水波消磨殆尽,丝片不存,或仅居汗青,遗迹了了。据说古代埃及开化顶早,万国魁首,始皇帝混一六合之际与之相去,与当世去之混一六合,时度既同,足见其悠久之极。而只今赴往埃及,只见金字塔之宏大土石,峰峰成林,孤矗国都北郊的风沙间,镇压着古法老王的遗念,饮恨注视了城内旗布的宣礼塔与回教寺。可考的史论中,载这古国历尽王朝几十,跨尽几千载,又传其文化由天外而来,科学技术冠绝当世,然不抵罗马国一时攻势,斯文散尽,后几经易主,文明最初之姿态俱早已面目全非。这等悲剧在史上并不鲜见,两河流域之中,从巴比伦到亚述,空中花园成了美丽的传奇,古印度的日月辉煌在雅利安人的侵攻中戛然而止,无数的宫阙权作土灰,无数的人事风物俱仅留存在了风沙厚土下的石壁典籍,倚重见天日,或永决人世。
悲剧酿成,无非敌手的强大或文化本身的脆弱,一旦敌国外患兴,便如山陵崩绝,震天动地,文化的细枝末节俱为摧毁,敌手轻易的就可将自己的文化在这整体移植,从某种角度而言,不难理解,新陈代谢,既若败绩,便难持了文化守成之机会。然此中着实有趣者正如此:依旧有古文明得以保持一系血脉大体,隐约可窥见传承之主干,既以中国为首的东亚文明,不论建筑艺术还是思想文化,史书典籍,思维方法,俱可见今知古,所见其原貌点滴。而中国半万年国史,外族入侵屡见不鲜,以五胡乱华始,至清军入关,威胁中华文化的境况不胜枚举,而有趣者在,外族即使达成了侵攻目的,往往在治理之时又要取用中原文化制度,既因为其本身的稳定与高度的适用度,外来的和尚便不再是那么会念经,他们诚服于其伟力,甚至采取其作为本国文化者亦有,北魏国孝文皇帝既如此,进行了旷日持久之汉化改革,并以之作摆脱蛮夷,得成华夏为荣。周遭国家亦从此求取文化制度,并于本土滋生其自身文化,将之刻印民族精神性格之中,我们文化以其极强之韧性与生命的伟力,终得在漫长的岁月中传火诸朝,生生不息,此亦我文化得以自新自信之处。
然至现世,东方文化经受有史最大冲击,现世诸国俱以实现近现代化为要务,而对于滥觞西方之近世文化,似乎与东方文化有所冲突,既成就近代国家,又保全传统文化,成为东方文明国度必经之思考。前几日我赴日本观光,来在东京大学校园,踱步学校医院附近时,见其上隐约的镌刻了一组浮雕,大概讲述海军上将佩里携船队登陆故事,于日本史称黑船来航,登时佩里要求美日签署通商条约,迫日本为之殖民范围,而后维新志士不甘见国家丧权,奋而全力维新,取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之长,又坚持和魂洋才,成就近代日本。于西方侵攻,日本无力避免,而其可为者既是融入世界潮流。日本与东洋与西洋文化的交叉中,确然摸索出一条道路,行走东京都市街头,几步之间不难见浓厚东方风格之精致建筑,而走近则不难发现其可能仅为居民住所或料亭,市井间多有摊贩售卖吴服,着之行路者亦不鲜。同时,路旁洋食店人满为患,着西装携公文包赴高楼大厦工作者熙熙攘攘,此一番图景,东西皆俱,自然相融,并不突兀。二战以降,日本欧美化尤甚,然依旧薄冰轻履,守成文化一系,实为不易,其要诀既使其文化传统在任意时代俱可吸引国民热爱,直至今日,依旧可见其动漫作品中富含之传统文化符号,使年青国民亦认同其魅力,且扬名于世界,成就其文化输出之重要工具,此中不难见,文化之传火,除保留主干之本来面目外,更必不可或缺民众之日常应用中形成之合力共识。
今我国讲求文化传承的原则是取精华,弃糟粕,此道理明正,而弃糟粕后的事,又该如何做,则是最要。精华留下了,何以进取更新,又是新的题眼。遂不应以博人眼球遂盲目稽古,更不应以盲目“创造性转化”而使之面目全非,既以影视剧为例,近年以和代唐之事屡见不鲜,投资者以为年轻人喜爱日本文化,就逐利忘祖,弃本寻末,更有甚者将传统名著电影电视化后,做成了披着名著名头的现代都市情感剧,生硬地照搬现代人的言语与行为方式,非古非今,将文化传承之美化为了荧幕上的荒诞作秀,沦为笑柄。实则应当的愿景是,我们的文化需是时而着西装,时而着华服,而非文化传承非是破坏其本身精神内构,而是为其新着潮流的外衣,非是穿西装去祭孔,可喜处在于,我们如今正有这样的试验在,一如不久前的电视节目诗词大会,讲传统诗词稼于现代媒体之上,以科技之躯壳承接文化之精义,更助其发扬于民众,使其更生对诗歌文慧之热爱,又见地方有院校将成人礼中服制定为传统右衽华服,纶带相错,不啻千载以降有唐有宋之气魄。我文化传火千年,经久不衰,这是必然所有之自信,表与里全然统一的传承方为真实的传承,古与今同偕的创新方为成功的创新,要发皇传统文化之一系精神脉络,以此为基础开枝散叶,使之在新时代中愈发丰满,得意“有树萋萋,干故枝新”,而非浮于表面的口号,稍显短暂的作秀。这样,大众就得意对传统文化有刻印灵魂深处深沉的爱与感知,不至文化思维既陷入古今不明的混乱,融合成果当并行,特征鲜明,如此,我们传统文化之有力继承发扬既得以在民众中形成共识合力,造化良好文化氛围,进而自然重铸中华文化之新生再造,光辉又作。
岳麓山下,岳麓书院,纪念馆记载书院始作千载以降的脉系相承,来在道南正脉匾前,思考良久,何谓正脉,其关键于脉,师徒相传一系,既成就了书院名扬之要,千载来,这片山林宽容接纳了多种思潮融汇,从理学,以至于心学纵然后废书院,作时务学堂,又立大学,教以现代知识,其校训依旧为序承朱张,长取欧美之意,纵接受西方文化之优势,依旧要保留传统的主干与本来面目,古今东西融汇,俱为一体共进。在讲经堂前见几个着明制华服的年青人正拍照,概因为有趣,抑或热爱,见次心中生出了一番清新的欣喜,日光下澈于书院文庙的大成殿前,分外明亮,想到定然是光热尚未熄灭,传火人今就立于此,生生不息,风骨依旧。念此,我放笔挺身,向窗外橘子洲头眺望,夜下湘江潺潺,星城灯火通明,清风徐来,倒是舒爽。
03
作者介绍
李峥
电子科技大学2021级学生,现就读于大三学年,共青团员,曾担任社会科学实验二班团支部书记,特长为写作。
学生编辑:小树
责任编辑:吴娟、牛晴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