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光棍,经常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尤其是白事。这种现象不只是老人光棍,看看现在的农村,留在村里的老年人都是如此。
现在农村,在红白喜事方面,有儿有女的一些老人与老年光棍区别不大,可以说,有儿有女的老人,比如村里老年光棍更加“热衷”于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
因此,本文先说现在农村的现状,再说过去农村红白喜事帮忙的传统做法。
1、为什么农村老年光棍,不再“热衷”于参加红白喜事?
过去农村有一个传统规矩:“五十不抬棺”,意思是说,男人上了五十岁以后,就再也不用参加出殡抬棺材了,让年轻人抬。
反观现在的农村,一些还实行土葬的地方,抬棺人中五十岁到五十九岁的男子,算是村里比较年轻的有力气的人了,六十岁的男子是抬棺的主力,还有少数上七十岁的老人,只要身体硬朗,硬着头皮也得上。
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是“热衷”于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而是出于一种无奈。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住到城里去了,村里的红白喜事,尤其是丧事,还得有人来做。
经济条件好,思想开放的地方,殡葬已经市场化了。这倒省事多了,只要有人付费,连哭丧都有专门的人。一些还保持传统殡葬习俗的地方,年轻人不在家,只能让老人上家。
现在农村还有一种现象,有儿有女的老人身前事,管的人少,想到敬老院养,有儿有女的没资格,在家硬撑着。去世后,冷清的家里突然热闹起来,棺材前跪拜的一大片,来吊丧的人络绎不绝,丧事办得非常繁琐,也非常热闹,可谓风光无限。但是,农村也就只有这么多的人在家里,再风光最多也就百来号人,一般只有几十号人。
过去,老年光棍除了几个至亲房族在身边外,一切从简,停灵的日子缩短,丧事的程序简化,连送葬的队伍也稀稀落的几个人。
现在老年光棍有资格进敬老院,他们用不着再“热衷”于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去世后,敬老院的老人和工作人员,再加上一些至亲房族,办丧事的人并不比村里的人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比村里热闹多了。
如果说现在农村老年光棍,还“热衷”于参加红白喜事,对大多数地方来说,这是一个假命题,他们住在敬老院,过着安逸,连村里红白喜事都不参加了,哪里还有“热衷”一说呢?
2、去过农村老年光棍是真的“热衷”参加红白喜事吗?
对过去农村老年光棍来说,把他们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说成是“热衷”,有点夸张了。
农村老年光棍分为三种人,第一种是智力和体格都很正常的人,打光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是因为青年时家里贫穷,有的是因为错过了某些机会,高不成低不就,最后成不了家而打光棍。如此等等。第二种是身体有缺陷的人,年轻时很难娶到妻子。第三种是因为智力低于常人,也娶不到妻子。
对于智力和体格都很正常的老年光棍,他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与常人一样,人情来往也与正常人一样。他们的生活并不太差,有的比普通人家还要好。
旧时农村,这类老人,虽然打光棍,但是,他们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通常来说,他们遵循“侄子替叔守门”的传统做法,也就是将一个亲侄子或者堂侄子过继为子,以接续香火。
因此,这类老年光棍,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热衷”于参加红白喜事,与其他村民一样,村里的红白喜事,该帮忙的就去帮忙,该做人情的就做人情。
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农村光棍来说,有的没有能力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有的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硬要说这类人“热衷”于参加红白喜事,过于勉强。
对于智力低于常人的农村光棍来说,各个村庄都有几个这样的人,大多有不雅的外号。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村里有红白喜事,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红白喜事中最累最脏的活,大多是他们做。他们好像有永远用不完的力气,经得起熬夜。
人们通常所说的,农村老年光棍热衷于参加红白喜事,指的就是这种人。
实际上,不仅热衷于参加红白喜事,村里所有集体文化活动、公益事业,他们都热衷于参加。比如,舞龙灯、舞狮子、清明扫墓、秋冬祭祖、修路架桥,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不仅只是年老后才热衷于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从年轻时开始就是这样的。
3、农村老年光棍参加红白喜事有何目的呢?
要说这些农村光棍老人热衷于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到底有什么目的,很难说清楚。
你说他们光棍一个,家里没有人做饭,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是为了好吃好喝,这话不是很准确。这些人年轻时,父母兄弟还在,有的家里并不缺吃,但是,他们不管是喜事还是白事,都喜欢帮忙。到老了还是如此,一辈都是如此,肯定不是为了好吃好喝。
再说,村里修路架桥这种公益事业,他们也积极参加。在农村,做这种事,除非竣工时摆酒席,平时都是各回各的家,各吃各的饭,然而,他们也还是热衷于参加。
因此,说他们热衷于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是为了好吃好喝,实在是贬低了他们,打心里有一种瞧不起他们的偏见。
还有的说,这些人是为了身后之事着想,这又有点高估他们了。说实在的,他们还真的无法死得这么远。
实际上,这种人到世间来一趟,从来不想什么后事如何,过一天算一天,永远乐哈哈。
他们的身后事,一般都是由他们的至亲,或者邻居给他们考虑,最后为他们料理后事的也是这些至亲和邻居。
正如农村一句老话说得“失火有人救,人死有人埋”,这是我国旧时农村最淳朴的道德观念。至于他们的身后事,到时有多少人来参加,有没有人来“还人情”,是否热闹,他们也看不到了。
事实上,人离世之后,不管身份如何,也不管后事办得隆重还是凄凉,离世之人是无法知道的,活着的人所做的事,都是给活着的人看的,对逝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农村有一些现象,就像一个谜,永远也无法揭开。农村光棍老人喜欢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如果硬要说他们有什么目的,“爱热闹”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本能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