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业标准模块的缺失,再好的风口,能飞的猪你只会看到几只而已,任何中医馆头顶上的光环,在医馆长眼里也可能是上吊的绳子,机会是给与那些做好各种准备的团队和资源的,并不是给投资人随意折腾的窗口,不过有钱人除外。那就谈谈当下的中医馆吧!
第一:
中医馆定位是什么?
第二:
没有固定的盈利模式
谈什么发展:很多想开中医馆的人说,你看看和顺堂,你再看看康美,你看看同仁堂,他们就是这一行业的楷模,你怎么说中医馆做不起来呢?所谓的“名医名药名店”不是盈利模式么?什么是盈利模式呢?谁给的盈利模式呢?是不是和顺堂品牌效应才告诉你的模式?为了得到名医的市场,人家已经把中医建成了平台,你想用来批发零售?你想要名药,来我有药厂?批发零售给你,你想要名店?来被招商加盟呗!你想模仿复制,可以呀,你去找到更多的资源和链条呗,你不能说你为了喝牛奶,你自己去买一头奶牛吧,你不能想喝水就去打一口井吧,那是大资本玩得圈子,至于你能不能挣钱,我看是未必,所以脚踏实地的干点事情不行么?我真的不愿意和那些,指着别人宝马车,“你看他就开上了“,我们也行的人多聊一句话,打造单体店的盈利模式的出发点在于你请来的中医师手里,那是中医馆的本质问题,你的术再多,都要遵循这个道,别舍近求远了,不去打造馆的知名度美誉度,馆就是死馆,不去打造医生的知名度和个人IP,不去打造管理运营团队,技术团队,想通过迅速引流拓客,想都不要想,做这种行为就是寻死。
第三:
人才综合性人才互联网人才储备
你看看当下的中医馆,有四种人才,坐镇民间中医馆,
第一种是老板坐镇中医馆,既不懂中医又不懂管理,要不去努力学习中医,没时间,要不就是一顿乱指挥,寒了中医团队的心,成本内耗太大了。
第二种人:中医本人做中医馆,按照纯技术的方案,或者医院里从业认知,来搞中医馆,自己忙得要死,还要学习管理知识,技术丢了,冷冰冰的中医馆开给了自己,患者不认可一个人,中医馆就跟着陪葬,没有服务意识不说,也没有流程,看起来自己很忙,馆没了。
第三种人:药店经理人觉得可以管理团队,又熟悉药品,以药养医本来就是大忌,可投资人偏偏喜欢这样的流程,药店经理人的工作属性是熟悉药品,进货渠道,药厂渠道,财务核算,买几赠几的活动策略,药店经理人可是不熟悉中医的,既没有中医文化素养,又不懂得中医流程的,管理是以药品销售为结果导向的,所以你会发现药店经理管理的中医馆一定会开出医生们并不认同的高方,大单的。医药脱节?医药养医?患者难道真的就是个“傻子”,中医馆可真的不是药店,前期不是以盈利多少来界定结果的。
没有综合性极强的团队,你想迅速拔苗助长?医馆长来看,最终在中医馆市场上要摔跟头的,如果说中医讲究的是阴阳,那么中医人才的匹配也是需要一个阴阳互补的融合性强的人才来坐镇的,不但要任劳任怨,还需要细腻无比,还需要奉献付出,真正的把馆当做职业素养的人,而这种人才的培养目前市场上是短缺的,既要懂中医,又要懂消费者,既要懂文化,又要能执行,既能看社会环境之病,又能懂医馆之痛病。所以人才的储备对于医馆来说是重中之重。
第四:
中医传承培训界混乱
医馆长也参加了很多中医馆界的培训,什么是诊所门诊界?什么医馆界?什么中医界?什么九蒸九晒?什么饮片膏方?什么是中医文化界?中医馆协会之类的?最后发现,都是在兜售自己的理念,并且是以培训之名,做盈利之事,谁在引领中医馆,谁就在“打劫”中医馆的财,乱七八糟的门派众多,思路满天飞,最后都是没有人帮你做好中医馆,现实的问题就是现实的问题,急需解决的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医馆长一怒之下就自己成立“医馆联盟”只有实质的交换才能查缺补漏,理论的东西是需要执行的,喊破天,都要建立这样的全产业链条,你缺医生,有!你缺好产品!有!你缺馆长!咱有!你缺运营服务!咱有!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简简单单做点中医馆互补的事情呢?所以有时候并不是你没有机会,而是这个碎片化的信息爆棚的时代,你信任的东西太多,从而变成了一个无所适从的思维意识。
医馆长经营医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愿意分享给更多的人,希望在中医医改的风口之下,认识更多的朋友,共同努力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个人见解尚不能有更多笔墨分享给大家,希望有不同见解的人,能群策群力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