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来,鹅厂员工阿甘、万某女高管、华山男游客、明星自杀的消息不绝于耳,“卖鱼弟”喝百草枯自杀的新闻也刷爆了朋友圈和微博。
一时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被放在大众眼前。各种评论、反思刷屏——如何才能改善心理健康?
实锤:运动有益心理健康
近日,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发表在Lancet子刊一项对120万人进行的研究送来了“处方”: 只要走出房间去运动,就会让一个人心理更健康。
该研究显示,一般人每个月总有那么三四天不开心,而那些积极锻炼的人郁闷的日子要比不参加任何运动的人少1.5天。
对于有抑郁症病史的人而言,运动带来的这种好处更为明显,郁闷的日子每月要比不运动的人平均少3.75天。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问题了。去运动吧,不管老少,不论种族,无关男女,无论穷富和学识,都有助于卸下自己的心理负担。”研究者说。
那么带孩子、做家务这些不像运动的运动,以及骑自行车、去健身房和跑步,哪种运动会更强“心”健“神”?
这项研究也带来了答案:团体类运动、骑自行车、进行有氧运动、健身运动最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这里还需要考虑一个观点——究竟什么才是运动?
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运动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在2005研究做出了运动强度分级表,发布在《美国运动医学学会高级运动生理学》(ACSM's Advanced Exercise Physiology)上,以此来帮助人们了解到底什么是最适合自身的运动强度。
表格基础是针对持续60分钟的动力性运动,下面小G老师来简单解释一下具体意思:
动力性运动指的是按照肌肉活动特征分类,运动可以分为动力性运动和静止性运动。进行动力性运动时,身体多个环节均有位移,如走、跑、跳等。进行静力性运动时,身体多数环节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固定姿势静止不动,如支撑倒立、马步等。
- 吸氧量储备=最大吸氧量-安静时吸氧量
- 最大吸氧量: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系统发挥最大机能时的氧气的吸收利用量,可去专业体适能检测机构进行心肺耐力测试获得
- 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时的心率(或晨脉)
- 最大心率=220-年龄
- 主管用力程度:采用的是Borg的6~20分级量表
- MET:代谢当量,以每分钟氧的代谢状况进行表示,1MET=3.5ml/kg/min
Borg6~20分级量表是指Borg在1973年研制了主观体力感等级评定量表(The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用主观心理体力感觉等级作为运动时心理负荷的标志。
其数值分别对应的是:0(正常);0.5(及其轻微);1(非常轻微);2(轻度);3(中度);4(有些严重);5~6(重度);7~9(非常严重);10(及其严重,最大值)
如果上面图让你看的很烦躁,那么请直接看结论:
ACSM建议每周至少5天,进行不小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年轻人(20~39岁),拿起你的心率监控设备,保持每周150分钟的最高心率在181~200的运动。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你还可以从吸氧量储备、主管用力程度等方面来衡量。
运动不能少,也不能多
研究还发现,运动对心理健康带来的促进作用,比学识好、身材好、收入高的作用还要强。具体运动可以让心理郁闷的情况减少43.2%,而后三者分别减少17.8%、4%和17%。
不过,研究还发现,体育锻炼固然好,但不习惯于运动的人常常会在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上出现偏差。
“以前,人们总认为运动的多,心理就更健康,但我们的研究显示并非如此。一个月锻炼次数超过23次,或者锻炼时间超出90分钟,并不利于心理健康。”研究者指出。
研究者强调,不同的人应该匹配以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案,也就是说应该给予个体化运动处方去抚慰不同个体的心理创伤。
该研究共纳入美国各地2011年、2013年和2015年120万人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调查数据。其中分析的运动类型包括带孩子、做家务、骑自行车、去健身房和跑步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困扰,压力山大,并非某个个体的问题了。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就报告,九成国人心理不健康。
其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心理健康的人仅有10.3%。
《白皮书》还指出,心理健康状态与躯体生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慢病人群中有50.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倾向。
因此,拿出运动鞋,换上运动衫,去运动吧,只有这样,心理才能够足够强大地说“走,找生活干一仗去!”。
格姆思,儿童运动必修课!
选编来源:卢芳中国循环杂志Sammi R Chekroud, Ralitza Gueorguieva, Harlan M Krumholz,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in 1·2 million individuals in the USA between 2011 and 2015: a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August 08, 2018.
版权声明:本文由格姆思原创,并拥有版权。授权首发于公众号“格姆思GAMES”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yf@tusport.c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