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号称丹麦版《熔炉》的《总有一天》,心情压抑、愤怒、绝望。
好几次不忍卒看,暂停怒骂:禽兽不如!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因为社会上还有与影片中寄宿制学校类似的网瘾戒治中心……
《总有一天》的故事从妈妈得了癌症,哥哥Eric和弟弟Elmer被送去寄宿制学校开始。
用人间地狱形容这儿并不为过,校长是一个暴力分子,他教育学生的原则是能动手绝不动嘴,能体罚绝不循循引导。
Elmer说梦想是宇航员,校长反手就是一巴掌。
妈妈死了也不许哭,狠狠打完Eric,再把孩子的头按进饭盆里。
Elmer尿床?好办,脱光了举着床单站在寒风瑟瑟的院子里,等风干。
到了夜里,变态的男老师,会把长得眉清目秀的男孩子们一个个叫出去,实行性侵。
兄弟俩想逃跑,那就要往死里打!更要连坐,一人敢跑?全班别睡!
为了“教好坏孩子们”,这里有铁一般的纪律,令行禁止,吃饭睡觉都有成规,孩子们在里面不可以拥有自我,只能甘心做鬼魂。
在检察官来核实学校状况时,所有人都要统一口径,违心地说学校的好处与校长的仁慈。
比起毒打体罚,更让我觉得脊背阵阵发凉的,就是这种精神上的迫害,是集体对个体自由威逼式的无情抹杀。
孩子们成了无知无觉的生物,他们逼迫着Elmer爬上高塔,雨点般的石头落在小男孩单薄的后背上。
面对即将到来的连坐式惩罚,孩子们“理所当然”地背叛同伴,齐声高喊“惩罚他!”并排队毒打兄弟俩。
看到Elmer受到的屈辱,他们阵阵哄笑,在那种笑声里,小男孩的尴尬与屈辱显而易见(小演员演技真的好赞)。
人性中的黑暗面,存在,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然而,当它如此真实地施诸孩子,还是不由得觉得深骇的恐惧。人类几千年的进化与文明史,也依旧抗拒不了身体里的兽性,骤然意识到这点,绝望就这样一点点漫上心头。
有人说,《总有一天》的残忍胜过韩国电影《熔炉》,我倒不这么觉得。
因为这部影片,有另一条叙事线,说着与绝望并生的希望。
Elmer的梦想是成为宇航员,虽然哥哥几次劝他做没有主见与思想的鬼魂,但他依旧心系宇宙星辰。
爱阅读的他,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读书读报,知道“除了这里之外,还有更广大的世界”。
他帮不认字的同学读信,并且“擅自”加上一些温馨美好的内容,让同学觉得在这个学校之外还有人惦记自己(其实这些孩子大多已被父母放弃)。
逆光拍摄的镜头美炸,让Elmer看上去有如天使临世:与《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不同,在这部影片里,Elmer才是救世主,而非对他特殊照顾的语文老师。
哥哥因为不想留下来,遭到校长毒打险些送命,Elmer就准备牺牲生命去救他。
最后,他穿着自制的宇航服爬上高塔,向着月亮飞去,成为全片的高潮,以自由之名飞翔探索,以善良之名坠落救人,这一段落不仅给“宇航员”这条梦想线一个完整的交代与仪式感,也暴露了导演的一点着迷:极度压抑下的高远希望。
其实仔细分辨,这条线刻意却不生硬,始终落脚在现实里,却处理得极有情怀。梦想与善良当然不能抵御残忍与暴虐,所以Elmer被教师性侵到倒在血泊中,所以十来岁的孩子说出了“我已经无所畏惧了”。但最底线的,它能让你不会成为自己厌恶的人,让你有所坚持和执着。
所以在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着校长坦然说出退学的Elmer,他健壮而叛逆的哥哥Eric受到的心理创伤反而更大。
——当然,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结尾故意大团圆,不仅强行暖化整个影片的基调,也显得十分突兀,其实在飞向月亮那里收梢更好些。
其实,在《总有一天》里,有两层立意。
一是它在深刻地剖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让我们看到黑暗、丑陋、残酷的现实,以足够关注孩子的成长。
第二层,它也是在隐射整个人类社会,如何在乌合之众中,不被从众心理控制?如何在最绝望的情况下,坚持理想与希望?如何在兽性与人性中,固守后者,不让文明斯文扫地?
当我们从电影中汲取前行力量(无论是愤怒的还是理想的),满怀希望地实现“总有一天”,那么这部电影也算功德圆满。
火影院微信后台回复“总有一天”,汁源奉上!
本文系“薛荔”精心原创,
转载请标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火影院”
(微信号:huoyingyuan1 长按可复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